
《飲馬圖》卷
《飲馬圖》卷,紙本,畫心縱25厘米,橫59.8厘米(見圖)。卷中水墨繪奚官飲馬情景。奚官,頭帶青黑色幞頭,身穿僧領窄袖長衫,腰束絲帶,足踏長靴,褲腿置于靴內,屈腰曲臂,雙手端一盛滿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對面立柱上系一馬,星目錐耳,雪花被身,昂首拽韁,作欲飲狀。末署“子昂”名款,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道”朱文長方印,附“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形印。
此卷畫面結構簡拙清潤,用筆精工,線描細勁嚴謹,筆意高古雅秀,刻畫入微。人物運用李公麟白描畫法,神態怡然;馬的輪廓用水墨輕勾,局部淡墨暈染,質感極佳。馬的體姿豐肥可愛,骨壯膘滿,造型準確。深得曹霸、韓干之法,尤與韓干所畫的馬風貌接近。此卷雖未署年款,但從作品本身特征看,當屬趙孟頫早期鞍馬畫的精品。在其卷后的24段題跋中,后世諸賢對它贊美不已。其中明代宋濂在題跋中寫道:“此圖用篆籀法寫成,精神如生,誠可寶玩也。”又有明代周岐鳳題:“……今觀此圖,蓋盡得唐人風格,其縱橫隨意,所如自然,神情生動,不直骨肉勻停戲筆而已,又當為諸畫之第一者。且題識盈卷,極一時名公鉅儒,珠玉錦繡,云蒸霧蓊,誠為世之所重也。”
趙孟頫創作《飲馬圖》卷時,“刻意學唐人”顯而易見,但細心觀察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手法,在摹古的同時又有創新。比如畫面結構雖簡拙但較之唐畫更顯清潤,人馬線描雖古樸但較之唐畫更顯遒勁,形象與質感更統一,筆墨更清淡等等,這些都是趙孟頫后來逐漸形成的特有的鞍馬畫風格。也正是由于這些風格的形成,才使他成為“世人但解比龍眠,那知已出曹韓上”的鞍馬畫大家。
此卷明永樂時為李彥政收藏,明末由李肇亨收藏并重新裝裱。入清內府后,溥儀在遜位前,以賞溥杰為名,連同其他一些書畫偷竊出宮,后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抗日戰爭勝利后,溥儀攜逃至吉林省臨江市為我軍截獲,上交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其后,歸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元代著名畫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藝術全才,除繪畫、書法外,他還通曉音律、精通文學。在繪畫理論上,他提出著名的“復古”說,主張“畫貴有古意”,厭棄那些“用筆纖細,敷色濃艷”的東西,希望從魏晉以來的古畫中,吸取傳統精神,并細心體察自然,參以己法,大膽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風貌和獨特風格的作品。鞍馬畫是趙孟頫繪畫創作的題材之一,樣式較多,有古意,有創新,有工筆,也有白描,是其繪畫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