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2011秋拍,慶云堂書畫將繼續推出“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藏書畫”專場,40件作品題材豐富,面貌多樣,年代上迄明代直至近現代,包括董其昌、張瑞圖、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謝稚柳、賀天健、周思聰等。
作品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原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的老先生主持搜集庋藏的。在此基礎上,去偽存真,去蕪取菁。這些作品畫面精珍,由于多年高束乏啟,保存完整,品相一流。其中一幅徐悲鴻《牧牛圖》頗為精彩,在該畫中,我們既能觀察到西方寫實繪畫所追求的體量感、質感與結構美,又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畫面上,牛頸和牛背骨節的表現,能看出西方繪畫技法中的解剖學和透視學。背對觀眾的牧童,靈動乖巧,壯牛形體龐大,一地綠草的點綴,讓人頓覺春意盎然!這是對傳統國畫有深厚修養的大師才能自然流露的。最能體現徐悲鴻特色的是牛腿,看上去酷似其奔馬的腿,形成了別致的“牛身馬腿”的獨特造型,徐悲鴻多么渴望將雄強與堅毅兩種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一代教育家對祖國的深切期盼,透過畫面我們看到的是沉重的歷史責任和崇高的圖強使命。因此,他畫中的人物,常常處于思索的狀態。
齊白石的《遠游》作品精妙傳神,畫中之蝦栩栩如生,留白處皆是水域,無墨處更意味飽滿。雖然沒有“蓮葉何田田,江南可采蓮”的景況,但老人跋中的“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卻令這首詩歌浮現于腦海,增添活潑情趣。王朝聞在《再讀齊白石的畫》中說:“較之準確,他更注意神似……力圖表現出對象最精彩最動人的東西。……‘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詩意的形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