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何多苓
季玉年(香港季豐軒畫廊創辦人)
如果是一直在從事收藏的嚴肅收藏家,一定不會認為市場價格就代表了作品的真正價值。藝術最大的吸引還是在精神上,并不是在價格上。如果要賺錢,買股票、做房產賺得更快。藝術品要進入收藏圈,必須有很高精神方面的價值。何多苓是藝術圈以及中國藝術史上非常有分量的一個藝術家,即使沒有價格因素,也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認識何多苓很早,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家。他成名很早,在張曉剛等人還沒成名時,他已經被藝術圈、文藝界的很多人承認。他早年的一些繪畫在臺灣收藏界很受歡迎,但當中國藝術市場真正開始后,反而好像是一直沒追上。我覺得這與他的展覽、書籍推廣做的不好,以及沒有找到好的代理人有關。在收藏界,尤其是對于年輕的收藏家,都知道何多苓這個人,但又很模糊。藝術家自己也有些責任,他還是用以前那一套:找一個畫廊,能賣掉有錢安靜從事繪畫就好。
在市場方面,何多苓作品在市場上價格還未真正呈現其價值,這也與他推廣做的不夠有關。當然只是通過商業活動而沒有真正的藝術和精神價值的作品長期是站不住腳的。但何多苓作品背后的精神價值絕對能夠支撐其作品在市場中的遠遠高于現在的價位,并且長期、平穩,這也是我通過這么多年收藏以及市場經驗的積累得出的一個認定。
林正(臺灣山藝術基金北京林正空間負責人)
在美術史上,何多苓本身已經是一個有定位的藝術家。所以就收藏角度來看,選擇何多苓的作品是一個安全的選擇。現在當代藝術市場中的作品,文化價值與市場價格不一定有所關連。但隨著藝術的普及,藏家對藝術的深入了解后,這兩者的關系會越來越密切。我們研究了解何多苓很長的時間,藝術家何多苓本身就是一個市場價值。而且何多苓最近的新作有著他一貫的風格及更深入對藝術的探索,在這個年代很不簡單。
李國勝(北京環碧堂畫廊創辦人)
何多苓的作品中的某些氣質代表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當代藝術的一面,他的繪畫中憂郁、清雅的風格,也體現了一代人的青春感懷,這也是收藏他作品的精神意義所在。從短期的角度看,何多苓的作品可能與社會有一點分離,因為現下大家需要的是當下社會更敏感、更關注的話題和語言,但這是是簡單、淺薄的,只能暫時給人帶來很多感受,有時間的局限性;而社會更需要的是從長遠角度出發的精神價值——對整個社會的審美、人文,包括價值觀產生影響,何多苓作品的意義屬于后者,而且顯然是后者與最終的市場價格、收藏意義劃等號。
趙旭(北京保利高級董事)
何多苓作品的市場情況一直不錯,并且穩定。他早期的作品在保利拍賣行表現不錯,比較受藏家喜愛。但目前他的市場價值還沒有被充分體現,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家,但是為人低調,有些被市場埋沒了。
柴寧(北京翰海油雕部主管)
何多苓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相對來說一直都比較穩定,他的作品量也比較小,不是很多。目前對于藏家來說,還是更喜歡早期的作品,而且早期作品也比較少。同比來說,何多苓還是一個被低估的藝術家。對于何多苓新作,我覺得它們在市場上反應還是不錯的,能夠支撐起他未來的藝術市場格局中的表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