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過花甲,但劉一聞依然神采奕奕。對于一個沉浸書畫之道數十載的藝術家來說,年齡的積累只會讓他變得更厚重。
劉一聞的書法篆刻得蘇白、方去疾、謝稚柳等前輩指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藝界嶄露頭角,1987年首次舉辦的“劉一聞書畫篆刻展覽”當時便震動滬上書畫界。他是當代中年書法篆刻家中第一個有公辦個人藝術館的,而且還是在“書圣”王羲之的故居——2005年,山東臨沂市主管部門為其在王羲之故居內建立“劉一聞藝術館”,以展示其個人作品。前不久,劉一聞還受到中國美術館首次當代書家作品入藏的邀請。今年9月,劉一聞受邀參加將于11月正式開幕的 “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的評審工作。
他說,書法藝術正在失去過去所依賴的人文環境,曾經輝煌于世的海派書畫在今時發展,更需“十年磨一劍”。
海派文化需要發展
四年一屆的全國書法篆刻展,有著書法篆刻界奧林匹克之稱。上海首次成為主辦方,對于上海的書畫界來說,既是迎接一份等待已久的喜悅,更是一次“居安思危”的自省。
“今年上海的參賽情況還是不錯的,但這不足以讓我們沾沾自喜。 ”在劉一聞看來,上海是海派文化的發源地,又是本次展覽的主辦方,占一定的優勢是應該的,“我們的問題是,明后年上海不辦這樣的展覽了,是不是還能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 ”
海派文化對于全國藝術家影響是巨大的。“我們這一代人,藝術啟蒙都是靠海派文化。”劉一聞說,“以前上海的文化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海派文化影響了大半個中國,但現在上海的當代書法創作,卻很難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劉一聞坦言,海派文化的影響力不如從前,書法藝術也正失去過去所依賴的環境,“現在還能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寫字看古籍?如果藝術家本身的內涵功力不行,那么整個藝術界的基礎就會不扎實,就難以進一步發展”。
雖然海派文化的光芒不再那么耀眼,但劉一聞對海派文化的未來依然保持信心:“海派文化需要長久發展,就要不斷出精品,說到底還是要每一個藝術家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社會整體文化的進步必將會帶來傳統文化的再次發展,藝術家只要真正靜下心來,努力磨練自己,書法創作沒有理由停滯不前。 ”
技巧成“匠”意境成“家”
在劉一聞看來,現在一些書法家的書寫技巧看似直追古人,但其實無法超越前人,是因為過分重視技巧,忽略了作品內在精氣神。“我們很多人沒有把寫字和書法區分開。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寫字只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字只要讓人看懂就行。但是書法是藝術創作,有很高的藝術境界,我們不能習慣性地從寫字的角度去欣賞書法。 ”
劉一聞認為,單純的刻苦練習只能提高一個人的書寫技巧,但這是寫字不是書法,只有融入了靈氣、意境等藝術成分,才能成為書法,“上海博物館的講解員都覺得書法陳列室最難講解,因為書法很難具體化。有的作品從寫字角度去看,并不怎么樣,但它內在是帶有很強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高度的,這個需要我們用自己的修養和審美去讀懂它。 ”
不做“學究”但求“學問”
“現在很多藝術活動,都以淺薄媚俗為樂,以張狂怪誕為美。很多藝術活動熱鬧有余,水準不足,顯得比較淺薄,日積月累也導致了公眾對藝術認知有所偏差。 ”在劉一聞看來,現在的藝術家津津樂道于自己哪些作品獲獎,而對于真正的學問則一知半解。 “很多人對古往今來許多優秀作品沒有真正看懂,沒有欣賞出藝術氣息,更讀不出其中的文化氣息。藝術家首先要做一個沒有學究氣的學問家。 ”
劉一聞認為,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尤其是古人的作品,包含著作者對于文化的感悟,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要讀懂這些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正因如此,劉一聞不贊同在讀書上的“不求甚解”,“讀書不能浮光掠影,必須深入理解。藝術創作也是如此,不能覺得藝術是一件很灑脫的事。藝術創作的方式可以灑脫,但是對待創作的態度必須嚴謹。 ”
對此,劉一聞提出了藝術家應該具備“為藝、為學、為人”之道,學會做學問、學會藝術創作、學會做人是一個藝術家立身之本。 “作為上海藝術家,發揚海派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就要有為藝、為學、為人之道。有的藝術家忽略了為學之道。其實我們現在就該補補傳統文化的課,書法之道最終還要從傳統文化中去找。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