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畢加索的畫風(fēng)變得很多,像孫悟空變七十二變,我們把它分成幾個階段來看。
畢加索是公認(rèn)的西方19世紀(jì)中葉法國的印象派以來到現(xiàn)在這100多年來,最重要、最偉大的一位畫家。他是一個承先啟后的關(guān)鍵人物,在他之前的畫家畫派,到了他面前被他吸收去,集其大成,發(fā)展成為他自己的獨(dú)特的藝術(shù);然后從他身上分出去。在他后面的畫家,歐洲的畫家十有七八都會受到他很大的影響。要怎么樣贊美畢加索呢,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過,畢加索是這樣子來的,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畢加索。有這么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帝有所建議,畢加索加以處理、加以實現(xiàn)。什么叫上帝有所建議呢,就是說,大自然的風(fēng)云雨露,大自然的景色,人間的種種景象,到了畢加索面前有一個“畢加索挑選”,有一個“畢加索解釋”,所以倒過來說謀事在天,成事在畢加索。
畢加索是西班牙人,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邊的一個海港城市,叫馬拉加,我在歐洲旅行時特別去看了一下。他14歲就畫得蠻成熟,畫他的父母,畫他的親人、朋友畫得非常像,這已經(jīng)是一個天才。不過這樣還不夠,到后來他的天才成熟了,打破了歐洲以前的傳統(tǒng),把人畫得只有他能畫出人的那種樣子。
西班牙跟法國、意大利不同,法國和意大利風(fēng)光柔滑,而西班牙是一塊比較荒蕪的高臺地。這個臺地是斜向非洲而背向歐洲。歐洲人認(rèn)為西班牙不算歐洲,真正歐洲是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西班牙在自然方面比較獨(dú)立。所以我們這樣說,由于畢加索的畫風(fēng)變得很多,像孫悟空變七十二變,我們把它分成幾個階段來看。
立體主義是怎么來的?
畢加索在20歲左右去了法國,最后索性定居在巴黎。那個階段可稱之為“藍(lán)色時期”,畫的大半都是下層階級,窮困的夫妻、孩子、流浪漢、不得意的人物。這個時候他是受了多米的影響也受了普魯斯的影響。這個時期過了以后就到了他的第二個時期叫“玫瑰時期”。
在這個時期,他的畫已經(jīng)擺脫了猶豫的深深淺淺的顏色而變成了粉紅色。粉紅色表現(xiàn)生命有起色,表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比較可愛,比較亮麗。西方文字包括英文“ROSE”,玫瑰的形容詞就表示美好的意思。這個“玫瑰紅時期”畫的是什么呢,也還沒有畫到中產(chǎn)階級,畫的是賣藝人家,馬戲團(tuán)的小丑、馬戲團(tuán)的空中飛人等等。就是馬戲團(tuán)這個大家庭里面的代表人物。
第三個時期是“原始時期”。畢加索在這個時期受到很多非洲藝術(shù)因素的影響。他最先看到是在法國的南部,就是在康城阿蒙特卡羅那一帶法國東南部沿地中海,離地中海還有一小段路。所以他當(dāng)時有一個代表作叫亞威農(nóng)的少女》,這些姑娘們是黑人。還有,畢加索注意到了非洲平面的面具,還有非洲某個地方的雕塑。把這些加起來,他把歐洲文化原始化,畫出臉譜一樣的非洲人的面貌,這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從這個時候起就已經(jīng)擺脫了歐洲比較傳統(tǒng)的橫向畫的一些行為的傳統(tǒng)。第四個時期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叫“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的立體畫是將一個立體的物體或者人體分成很多很多面,而這些面同時出現(xiàn)在畫布的平面上面,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把世界整個拆開來看的,這個當(dāng)然也是受了他的前輩、法國畫家塞尚的影響。
塞尚說,我們不光注意光的作用,不光注意色彩,也要注意本身物體的結(jié)構(gòu),要有一個節(jié)奏的感覺。所以從塞尚起把顏色推到次要的程度,把物體的重量感、體積感作為繪畫的用心所在。這種看法到了畢加索的時候,索性把整個世界打破了,每樣?xùn)|西都變成一塊一塊的,這個時候叫做“分析的立體主義”。等把世界拆散以后,覺得夠散了,這個世界已經(jīng)可以改造了,于是再拼攏來就變成了“復(fù)合的、綜合的立體主義”。這個時候就看出樣子來了,看得出物體的樣子來了。
就是這個變化,把整個世界解構(gòu)了以后又再把它重新拼裝,這樣兩次一來一往,西方的畫就在畢加索的手里有了一個極大的革命。所以從畢加索起,后來的畫派,包括“未來主義”,很多很多主義,還有抽象主義等,很多畫派都是從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里面重新得到升華。如果大家看過夏加爾的畫《我和我的村莊》,一個碼頭三角形,碼頭里面還有馬,這些人物都是幾何構(gòu)圖,或是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一個菱形,諸如此類,一個畫里面有幾何圖案的感覺。很多人的活動都在幾何圖中進(jìn)進(jìn)出出來表現(xiàn)。所以畢加索既承先也啟后。
從變形時期到表現(xiàn)主義
再下一個時期從1918到1925年,差不多7年的工夫,是古典時期。他又回到中世紀(jì)去了。他在這個時候多看羅馬的壁畫,多看希臘的大理石的雕刻,所以他就畫了很多古典作風(fēng)的畫,再接下來又遇到了他的早年的一個實驗,就是“變形時期”。所謂變形,不光是物體變形,尤其是人物要變形,這個時期的畫比較不容易看,一般的觀眾看到這個地方,有的人會不喜歡,有的人就沒有耐心看下去,你必須堅持看,要看出道理來之后,有一個巧力進(jìn)入這個門就深入畢加索了,如果你不欣賞畢加索的變形時期的話,你對畢加索的三昧還沒有把握住。
對于他這在這個時期的畫我有幾句來形容,四肢異位、手腳交錯、五官互調(diào),眼睛鼻子都換了位置,畫丑為美,我們才可以深入進(jìn)去了解畢加索。說到這里講一下,西方繪畫在中世紀(jì)的早期交替的時代還是平面的,到后來要把握這個現(xiàn)實感,就有兩個技巧。一個叫透視法,就是說從此地到遠(yuǎn)方,如果兩條平行線到遠(yuǎn)方交于那一點,就是說我們畫成第一批畫的深度,到底有多遠(yuǎn)要畫出來,近者大,遠(yuǎn)者小,叫透視法。
還有一個,物體哪邊是背光、哪邊是向光,就是明暗烘托法。有了明暗烘托,我們知道物體跟光的關(guān)系,有了透視我們知道物體遠(yuǎn)近的關(guān)系,有縱深。這是西方畫寫實的兩大坐標(biāo),可是畢加索更進(jìn)一步。因為傳統(tǒng)的畫是用兩度空間,一張畫布有多長多寬是兩度空間,可是要畫出三度的立體感來,有多遠(yuǎn)有多亮要畫出來,這是二度空間來暗示三度空間。
畢加索靈機(jī)一動,他怎么樣呢?他加上一個空間,二度空間要來表現(xiàn)四度空間,第四度是什么度呢,就是時間,將時間帶進(jìn)去。因此你看到他的畫里面的人物,一只耳朵在下面,一只耳朵在上面。可是在下面的地方還是有一只耳朵,就是等于是在反反復(fù)復(fù),畢加索想把這個動感,這個動作的方向跟這個物體能夠聯(lián)系起來,他做了很多暗示。你如果把這個看出來之后,你就覺得畢加索很有趣,他并不是在亂畫,他是一個老頑童,他在跟我們捉迷藏,你要把這個老頑童抓住了他就不變了,你才真正進(jìn)入畢加索的奧秘了。這個變形時期來來去去,后來他就始終沒有擺脫過。他有一幅畫,叫做《少女在照鏡子》,你看到這個少女有一半是穿著衣服的,有一半是裸體的,有一半肋骨也看見了。他要畫少女照鏡子的三個狀態(tài),一個是穿衣服,一個是脫衣服,一個是X光照的,你要看出這三種情況來就行。
然后他又到了“表現(xiàn)主義時期”。表現(xiàn)主義有所感,有感情,有思想,有不吐不快的一種感情壓在心底,必須要奔放出來。印象派是北歐的、南歐的畫家,比如法國的馬蒂斯是畫印象的,到了北歐日耳曼民族有一種哲學(xué)思想,有一種悲情是畫表現(xiàn)主義的。
畢加索為什么也畫表現(xiàn)主義,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不夠人道,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因為納粹把猶太人滅種,納粹的暴力,所以激發(fā)起畢加索打抱不平。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是1939年開始到1945年結(jié)束,那么在這個之前的兩年1937年,那時候納粹已經(jīng)抬頭了。而這個時候西班牙正在內(nèi)戰(zhàn),西班牙當(dāng)政者跟納粹是相通的。所以,就在1937年的5月的某一天,正是趕集的時候,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小鎮(zhèn),就有一架有著納粹的標(biāo)記的飛機(jī),飛到這個小鎮(zhèn)來,投燃燒彈,一路燒過去。因為新發(fā)明這種燃燒彈要試驗一下,就拿活人來試驗。三個半鐘頭這個小鎮(zhèn)上死了2000多人。當(dāng)時當(dāng)時巴黎正在做國際商展,西班牙政府請畢加索畫一幅畫來參加,畢加索就畫了《格爾尼卡》。
最后,我再講一講他的田園時期,他的晚年因為經(jīng)濟(jì)情況很好,所以就愛住哪里就住哪里。他就從巴黎搬到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靠近康城,靠近蒙特卡洛。有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制陶的地方,他就向這些陶工請教如何制陶,他建議他們?nèi)绾巫龅酶溃簿妥隽撕芏唷S谑悄撬麄兊纳饩透昧耍蠹叶己芨屑に8浇€有一個地方在海邊,他的《安提貝夜釣》就是畫這個地方的,這是他晚年所住的地方。
他晚年還有一個說不上的時期,因為他前前后后做了很多,就是把古代的、他的前輩畫家畫的名著拿來變掉,比如說莫奈,就是印象派最早的前輩。他畫的一幅畫叫做《草地上的野餐》,草地上兩個紳士和兩個女士在野餐,這兩個女士穿的也很少,他并沒有把這兩個女士說成兩個女神,說這就是法國中產(chǎn)階級普通的市民。巴黎人很憤怒,就說你要重新去畫,所以這個畫稍稍變一下就會引起很大的波動。畢加索就把這幅畫又變了一下,把兩個紳士拿掉一個,變成一個紳士。所以這就是畢加索一生的發(fā)展。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