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信息時代各行各業的翅膀,藝術市場則是信息時代物質高度發達的產物。兩者都是現代文明的標志。進入新的世紀后,中國的傳媒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的發展態勢,傳媒業的高度發達表現在數量品種上,從過去的報刊、廣播,到現在的電視、網絡,品種的增多和數量上幾百倍的擴容,使我們身處一個傳媒的時代。
傳媒滲透到政治、經濟、生活、藝術的各個方面,現代人已經很難擺脫傳媒的影響--媒體主導了人們的生活,也影響了人們的認知--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善于運用傳媒者,將使你的事業發展事半功倍。
傳媒在藝術生產、流通、消費的市場過程中,一直與之發生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傳媒業在20世紀后半期的發展,傳媒已成為藝術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沒有媒體的快速傳播引發大家的關注,也就沒有今天的藝術市場。
目前媒體與藝術市場結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面對面的直觀地報道;另一種是以各種方式嘗試參與,包括中央電視臺和各省級臺,各大報紙和各類雜志都開辟了書畫頻道和收藏版面。
對當今藝術市場與媒體的關系,我分別試做簡要的分析:
1、當代傳媒與藝術傳播
當代傳媒對于藝術而言,有大眾媒體與專業媒體兩種形式,它們在不同的領域和范圍內對藝術的發展施加影響。所謂的專業媒體,一般是指依附于專業單位,如美協、美術研究所、美術學院、美術出版社等,專業媒體的所屬不僅有級別、等級的差異,也有專業程度和專業地位的差別。類似中國美協所屬的《美術》雜志、中國美術學院的《新美術》雜志、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美術觀察》等專業媒體,在藝術發展的引導上、在學術動態的研究上,往往或輔助性、或策略性地擔負著調節官方政策的功能;對具體藝術家、藝術作品價值評判的權威性盡管正不斷受到多向度審美形態、多元藝術觀點的質疑,但它們的傾向性仍然反映了它們所處的位置和利益,客觀上,在當前社會中仍然代表著一種主流的認可。
大眾媒體是相對于專業媒體的專業性而言,有方方面面、形形色色、數量眾多的報刊、廣播和電視、網絡。大眾媒體具有數量大、范圍廣,覆蓋面寬的特點。雖然大眾媒體與專業媒體在職能上表現為不同的讀者對象,但是,大眾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往往不亞于專業媒體的影響力。由于大眾媒體不受專業單位或專業領域的制約而表現出相對獨立的體系,因此,在專業范圍內,大眾媒體有時也表現出與專業媒體不同的藝術理念和不同的價值取向。
而網絡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它給民眾提供了一個發泄情感的空間,也使媒體的話語權有逐漸大眾化的趨向。中國的網民多數已從原本的個體門戶平臺走向內容更豐富,觀點更開放的社會網絡。雖然一些批評政府的過激言論仍會被屏蔽,但無可否認,網絡作為社會民意渠道和信息工具,越來越具備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一個事實已經存在:互聯網正以24小時在線、海量信息、即時更新、費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視覺效果直觀等等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去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和個人官方網站。當前,新形態的網絡力量正在模擬社會生活和人際交流;當網絡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藝術市場也同樣會在虛擬世界里不斷壯大和發展,甚至會逐漸超越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和社會功能。
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大眾媒體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與社會大眾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它所關注的焦點往往并不在主流藝術的焦點之上,而是反映出社會的需求,寄托著對新的多元藝術思潮的向往,甚至包括對社會進步變革的希望。大眾媒體以它的社會影響力,正在對藝術的普及、各種藝術觀點的爭鳴產生積極的影響。
2、當代傳媒與藝術家
在現實社會中,職業藝術家的生存與機遇在發展中產生了許多與藝術無關的社會問題。例如一定的名聲和社會地位的獲得,有時必須通過傳媒的協力,這就給傳媒介入當代藝術的生存創造了許多機會,同時傳媒也利用自己的能力為藝術家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機遇。
傳媒自身的發展需要藝術的內容和談資,而當代藝術的多樣化發展,不盡吻合了傳媒發展的多樣性,也為傳媒的發展增加了動力。這種與藝術市場相輔相成的格局,構筑了藝術與傳媒在當代的特殊關系。
本來中國人所信奉的是"千秋功罪,后人評說",但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種等待的心理準備,人們更多的是看到眼前的利益和現實的享受,因此媒體的作用就更加凸現出來。媒體的即時性不僅影響到當代藝術的時尚和流行的風格,還影響到藝術家的職位、工資、職稱以及在社會大眾眼睛里的地位,也關系到對藝術物件的認知、品評、價位與市場。這之中的具體考量,在許多場合或范圍內,媒體都成為一種考量的指標。特別是在最為常見的美術院校教授、博導和畫院畫師等高級職稱的評審中,見諸于媒體的地點、數量、篇幅,不僅有量化的要求,還有對媒體品質的要求。例如不僅有"國家級"、"中央級"與其它級別的區別,還有一個"國家級核心期刊"的具體指向。
3、當代傳媒與藝術消費
中國的現實狀況,促進了藝術在低層次上的高度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眾多成員的藝術消費群體,也潛藏著一個巨大的藝術消費市場。藝術消費的增長,刺激了藝術教育、藝術出版、藝術傳媒、藝術展覽等各種藝術產業的發展。在高度發展的當代藝術中,藝術家的人口原本就已經膨脹,加上某類消解現代藝術的鼓吹和資本操作的深度加入,對藝術品的價值認知也產生了很大的混亂。當經濟的力量試圖超越精神力量之際,傳媒自身要警惕的是不要把藝術的產業化宣導成為藝術創作的規律,要盡可能站在一個較高的文化層面上,去介紹那些蘊含人文內涵,有思想厚度,富于創新精神的藝術品和藝術家。畢竟,拉開時空距離來審視,有藝術史價值、有人文美學價值的作品,才真正值得藝術消費者去購藏。
4、當代傳媒與藝術話語權
雖然藝術的傳播還有展覽的方式,但現代的展覽已經不是傳統的純粹的欣賞,而是依賴傳媒、借助展覽形式的一種自我推廣。因此辦展覽前的發布新聞,展覽前后的媒體報道和刊登作品,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行為和追求的目標。
藝術借助于媒體的力量推動了藝術的普及與提高,僅僅是媒體在藝術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最一般性的意義。以現有體制為觀察點,絕大部份媒體的根本資源來自黨政社團,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權力話語,實際上總是試圖左右藝術發展的大方向,或者試圖引領藝術發展的主潮流,這才是其意義的核心所在。在藝術與媒體的關系中,具體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政策性把握,在藝術層面上對藝術整體發展的中心調控,在藝術語言變革的范圍里對藝術潮流的宏觀與微觀影響--都顯現出媒體權力話語有時雷鳴電閃、有時靜水深流的作用。
5、小結
客觀上來說,傳媒自身的發展需要藝術的內容和談資,而當代藝術的多樣化發展,不僅吻合了傳媒發展的多樣性,也為傳媒的發展增加了動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大眾傳媒以其前所未有的覆蓋性拉近了藝術與普通大眾的距離。傳統意義上藝術品只在文人雅士間互動交流品評,即便較為公開的、團體性的交流活動,仍然只是圈內活動;或為達官貴人所把玩收藏,除卻壁畫等公共場所,普通平民幾乎無法涉足。近代,從民國年間開始,專門的展覽出現,并作為物質文明的一部分進入公眾視野,以藝術鑒賞投資為主體的報刊雜志大量涌現,不同品種不同風格的畫冊不斷刊行,到今天,各類藝術網站層出不窮,媒體的多樣性讓大眾也能夠與藝術近距離接觸。中央電視臺的《鑒寶》節目便是很好的一例,普通民眾將自己收藏的"寶物"搬上屏幕,經由專家鑒定,道明真偽優劣,題外再對藝術品的背景價值加以擴充,屏幕前看客一同增加見識。
這是一種樸實的傳媒手段,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一種藝術市場與傳媒互動行之有效的表現。所以,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現代科學通訊傳播技術的發展,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更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科學不但打破了傳統的束縛,也解放了人類的思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