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紅火,不僅體現在拍賣市場不斷飆高的價錢上,還體現在傳播載體的更迭上。除了傳統的美術館、畫廊、專業雜志,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在藝術網絡媒體上獲取當代藝術的信息。面對數目日益龐大的網絡媒體,我們不禁要問:它們對于當代藝術是客觀呈現還是主動推進?他們是否會改變基于印刷載體而產生的藝術審美方式?
說到中國藝術網絡媒體發展歷程,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吳鴻。2000年他主持Tom.com的“美術同盟”,拉開了當代藝術網絡媒體的序幕;2006年,他轉戰雅昌藝術網,將其打造成當代藝術界的晴雨表。今年,他白手起家,成立“藝術國際”,并將在今年6月正式上線。或許,我們的疑問能夠在他身上找到答案……
國內藝術網絡媒體魚龍混雜
記者:現在,國內藝術網絡媒體很多,能不能對這個行業進行一下點評?與國外的相比差距在哪里?
吳鴻:現在國內的藝術網絡媒體基本上沒有行業分工,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這是出于商業的考慮。
這和國外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國外也有很多藝術網絡媒體,但他們更注重自身的定位。既有跟藝術市場相關的商業性網站,也有純粹關于藝術的學術性網站。而那些純粹的關于藝術的學術性網站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們或者有政府的資助,或者是有民間基金會的資助。你有好的藝術項目就可以去申請,不需要考慮資金回報的問題。但中國目前不具備這個條件,只有靠網站自身盈利,獲得回報后再持續發展。這就是為什么目前我們的藝術網絡媒體如此“無序”,因為他們都必須先解決“溫飽”問題。
記者:現在的藝術網絡媒體都主推當代藝術而少推傳統藝術,這與您在2000年“美術同盟”開創的傳統有關嗎?還是與當代藝術的屬性有關?
吳鴻:其實推傳統藝術的網絡媒體也不少,只是影響力不夠大。實際上,任何一種媒介,從紙媒到電視到網絡,都有與之一起成長起來的藝術形式。當初在“美術同盟”時我就有這樣的經驗,我們要建藝術家的作品檔案庫,那些傳統的畫家們都只能提供一些手寫的資料,然后由我們的工作人員錄入電腦,而那些年輕的、做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們則直接將電子文檔傳給我們。從這一點上,便能看出不同輩的藝術家與不同媒體的關系,互聯網作為當代藝術的傳播載體并非偶然。
另一方面,也跟市場有關系。因為近年來當代藝術的市場比較好,許多網站出于商業上的目的,就會很敏感地找到這個行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以此賺取點擊率,增加廣告收益。
藝術網絡媒體出現是當代藝術繁榮的一個標志
記者:我們最近發現,有很多新出現的藝術類專業網絡媒體,這是當代藝術繁榮的一個標志嗎?
吳鴻:這是肯定的。不僅僅是藝術類專業網絡,有很多藝術專業雜志,三年前生存都很艱難,但這幾年卻很繁榮。包括一些沒有刊號的定向投放雜志,還有以書代刊的出版物,它們都能吸引到一些廣告。這種種跡象都表明當代藝術市場的繁榮現狀。
記者:您覺得網絡媒體對當代藝術傳播和普及所起的作用,最關鍵的是什么?
吳鴻:最關鍵的首先是它的時效性,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江蘇畫刊》為什么會那么出名,是因為它介紹了很多國外展覽的情況,但間隔周期也很長。但網絡不是這樣,它具有平面媒體不可替代的時效性。第二是一些言論的限制對網絡來說相對要寬松一些,所以,在2000年前后,一些當代藝術方面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通過網絡來傳播的。第三,網絡具有互動性,這既跟網絡媒介的特點有關系,也與前面提到的時效性有關系。當年彭德與高名潞的那場爭論,我想只有在網絡時代才會發生。我把彭德的文章放到網上,高名潞在美國馬上就看到了,過了三天吧,就給我傳過來一篇一萬字的文章。這是只有網絡時代才能發生的事情。此外,這種互動性與時效性也會使問題的討論趨于尖銳化。以前一本雜志做一個話題要一期一期地展開討論,最起碼兩三個月之后才有幾篇反駁文章,時間一長,問題的尖銳性就會減弱。
記者:傳統的基于印刷媒體而建構起來的“凝神觀照”的靜態美學觀,在藝術網絡媒體中還適用嗎?因為屏幕是主動光而不是反射光,對人的觀賞方式會造成影響,藝術網絡媒體是否會催生新的美學觀?
吳鴻:網絡媒體對人們審美的改變不僅僅是存在于藝術領域。現在網絡文學逐漸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網絡文學短淺的文字也會進入到傳統紙媒中,人際關系的信息傳遞也會因此發生改變。但是我覺得單純從一個藝術品的圖像獲取而言(而不是藝術品本身),網絡媒體和紙媒體的區別并不大。但是網絡會促進更多的藝術形式出現,比如適用于互聯網的多媒體形式,影像藝術,還有網絡藝術。
未來網絡媒體將更加“分眾化”
記者:在大的網絡經濟背景下,如何去定位專業網站?
吳鴻:2000年左右,國內出現了很多像新浪、搜狐這樣的綜合性門戶網站,這實際上是把網絡經濟的概念放在資本市場進行放大。經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和整合,必然會優勝劣汰。加上現在中國的門戶網站新聞源頭依然是以轉載為主,各個網站的內容大同小異,當人們的閱讀習慣形成以后,未來這類網站只會剩下少數幾家。
那么,剩下來的互聯網發展空間在哪兒?我認為有三點基本的原則,第一是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關的,第二類是與某些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相關的,第三類就是依附于專業領域的專業網站。或者說,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應該更加“分眾化”,也就是專業更加細分,這時就會有大量的專業網站出現。在這個背景下,未來將是一些能在專業領域、專門內容、專項服務、專職功能方面能體現出特色的網站成長的時代。
記者:從您過去的經歷來看,您主編的藝術網絡媒體不僅僅滿足于對客觀情況的反映,更注重對藝術進程的介入,如幾年前對蔡國強《威尼斯的收租院》討論中,“美術同盟”的立場和態度也影響到這件事情的最終發展方向。這在當下的藝術網絡媒體中是絕無僅有的。
吳鴻:這取決于什么人去做,涉及到每個人的知識背景以及他對藝術的理解,當然,還取決于你做網站的目的,是網上畫廊,還是專業媒體?對我來說,這種用媒體的方式來進行的“介入”確實是我的野心,也是我的目標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