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匡時首次夏拍中,日本私人美術館藏古代書畫專場受追捧,427件拍品100%成交。這是其中拔得頭籌的王鑒《江干秋色》,在現場以800萬元落槌。
預測市場未來趨勢,媒體和輿論聚焦的是高價拍品的命運,而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行家對市場趨勢最敏感,他們對不久前舉槌的匡時夏拍日本私人美術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專場的熱烈追捧,足以說明當前的藝術市場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董國強仍然看好今年秋拍以及未來的中國藝術市場。
北京匡時的首次夏拍從9月14日開始延續至9月17日,2600余件拍品總成交額達2.55億元,其中成交價過百萬元的拍品達37件。在專場設置上匡時也別出心裁,除了常規的近現代書畫專場外,更推出了類似古美術文獻專場、當代書法名家作品專場、木刻版畫暨張宗憲藏西洋油畫專場等新專場。其中,“日本私人美術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專場427件拍品取得了總成交額1.19億元、成交率100%的佳績。
在拍賣現場,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行家以及幾個著名大藏家外,記者也看到了來自各界的許多熟面孔,比如著名畫家劉小東就在拍賣現場。拍賣伊始,他就舉牌買下了一張畫馬的無名氏作品。當然,競爭更激烈成交價更高的是大名頭的拍品:王鑒的《江干秋色》仿倪家簡筆,一開始就從5萬元叫價,在藏家多番競爭后以80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以920萬元成交價拔得全場頭籌。石谿《清輝滿江》開拍后迅速漲到幾十萬,然后跳升至200萬元,最后成交價為667萬元。明代名家張瑞圖被日本書壇尊為“水星”,其《草書七言詩》從10萬元開始叫價,經過40多輪的競價后以333.5萬元成交。此外,王時敏的《仿子久山水》以598萬元成交;祝允明、陸治《虎丘詩意圖》書畫合璧卷最后成交價為494.5萬元;八大山人《秋江泛艇》成交價為350.75萬元;丁云鵬《王維詩意圖》以345萬元成交;石濤《橫塘漁艇》從5000元起拍,最后以333.5萬元成交;沈周《書畫合璧卷》成交價為299萬元;戴本孝《名山煙霞》從10萬元起拍,最后成交價為264.5萬元。
董國強在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個專場之所以會如此受到全國行家的追捧,是因為兩大原因:一、作為日本私人美術館館藏,所推出的拍品大多是從未在中國拍賣場上露面的新面孔;二、整個專場全部無底價拍賣,吸引了各地行家積極參與。他還透露,這個專場的推出固然表明北京匡時在日本征集拍品方面的實力,但說實話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委托方希望所有這批藏品一舉拍完,所以匡時才決定無底價拍賣;當然,委托方要求整個專場的保底價比較合理,也支持了匡時的設想得以實現,結果是買家追捧,委托方、拍賣行滿意的多贏局面。
目前,媒體和輿論界都很關心秋拍的前景,不過他們關注的卻是那些高價拍品,因此不時會圍繞那些高價拍品的真偽、品質和付款提出一些質疑乃至傳言。他指出,其實那些高價拍品可遇不可求,無論其出現的時機、成交價格的高低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付款也不那么簡單,有一個過程。因此,有人僅從高價拍品的成交價是否合理、付款是否及時等就預言市場要“崩盤”,不足為據。預測市場未來前景最簡單的方法,還是要看市場的供求關系。匡時夏拍特別是其中“日本私人美術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專場的拍賣結果表明,中國藝術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而行家的積極參與更表明這個市場對業內人士來說仍有利可圖。由此他斷言,不僅是今年秋拍,未來一兩年的藝術市場仍然看好。他建議有心的買家認真研究這個專場的拍賣紀錄,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對大名頭的熱烈追捧,意味著今后市場仍將延續兩極分化的行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