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尤倫斯又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品將在秋拍中集體出貨。
“最后的拍賣”:
天價王之外還有什么
今年4月,《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的105件作品全部成交,成交價超出預估價1.3億港元3倍多,達到4.27億港元。該場拍賣還刷新了張曉剛、張培力、耿建翌、余友涵等幾位藝術家個人世界拍賣紀錄。
秋拍尤倫斯專場,以“蛻變——當代中國藝術的革新與演化”為名,拍賣92件作品,略低于春拍,整體估計逾7700萬港元。一年內將197件作品集體出貨,對此尤倫斯表態:“這次是本人最后一次公開拍賣藏品。”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尤倫斯在中國當代藝術板塊的投資收益至少為5.04億港元。
收回5億多港元的尤倫斯,是否會像20多年前對星星美展和“85新潮”中投資啟蒙階段的中國當代藝術一樣,在印度當代藝術里撈一票?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不大,因為印度藝術品成為西方藏家的一個收藏方向已經有較長一段時間了,尤倫斯不是印度藝術品的“哥倫布”。相反,“蛻變”專場給“看熱鬧”者的啟示是,中國當代藝術,除了四大天價王——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還有一些易被忽視的板塊,如新媒體藝術、前衛美術運動,而其學術和收藏的隱性價值正沉淀在其中。
新媒體藝術:
“天上人間”《洗手間》估價7萬港元起
自“85新潮”以來,中國錄像藝術迅速由杭州擴散到全國,成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媒介,以及重要行為演出的記錄。
上海油畫雕塑院常務副院長肖谷認為,對藝術家來說,各種影像設備和軟件,好比是畫筆、畫布、顏料,所以人們也稱影像藝術為“新媒體藝術”。但影像藝術家不會被動地記錄和展現現實,而會盡情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創作,可能使新聞、戲劇和游戲之間的分界線模糊不清,使之具有別樣的生命形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一些敏感的藝術家在電視開始進入中國普通家庭時,就意識到一個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藝術樣式已誕生。
作為影像藝術的一部分,錄像藝術在國內近年的收藏和拍賣市場,遠未形成獨立的板塊。2011年春拍中,香港蘇富比曾拍出幾件亞洲當代藝術新媒體作品,但數量有限。今年秋拍中,尤倫斯將出手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中,包括了數件20世紀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性錄像作品,這或將成為藝術市場檢驗中國當代藝術新媒體題材的一次嘗試。
尤倫斯錄像收藏中,包括中國錄像藝術先驅邱志杰(1969年生)的作品《唐詩十首》(1999年),林一林的行為演出錄像作品《安全度過林和路》(1995年)和女性藝術家崔岫聞的《洗手間》(2000年),《洗》作把攝像機置于著名夜總會“天上人間”女廁鏡前,記錄中國經濟起飛下,一代夜總會女子眾生相:整理內衣、補妝、弄發、數錢等,反映社會高速發展下女性形象的變化。該作的估價為7萬~9萬港元,林一林的《安》估價為8萬~12萬港元。
前衛美術運動產物:
《買就是創造》
尤倫斯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獨到眼光和最初選擇,是伴隨著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一批具有批判意識的年輕藝術者發起的藝術運動開始的。“星星美展”和“85新潮”是兩個標志性的事件。
1979年9月27日,中國美術館內正在展出《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館外公園的鐵柵欄上,卻出現了奇怪的油畫、水墨畫、木刻和木雕。作品自由的表現手法,讓看慣了“文革”繪畫的觀眾大吃一驚,這是“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覽。該展的策劃始于1978年5月,由黃銳、馬德升、艾未未等人發起。
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前衛藝術,提出繪畫要“重新回到創作的中心,回到構成創作的理由中”的理論。上世紀90年代后,中國前衛藝術受收藏家追捧,甚至成為國際知名美術館藏品,而點燃這個火種的,正是“星星美展”。
接著,1985年至198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一些批評家以《中國美術報》為陣地,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并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同時命名了“85新潮”。目前當代藝術四大天價王中的羅中立、王廣義等都是在那幾年中顯現出來的。
“85新潮”不僅是一場前衛美術運動,它文學、音樂、電影界等發出的聲音,構成1980年代精英文化運動的社會大潮,探討真正的藝術本身的先鋒實踐和語言實驗。
尤倫斯的藏品中,有一批上世紀90年代當代中國藝術前衛美術運動時期的創作。1986年起旅居海外的陳箴,感受著“他者”的滋味,并在早期創作中表達“融超經驗”,即融合東西文化,但不包容于任何一方,成為一種流浪文化。其早期作品《神判》,在平面木板上印上法國報紙簡報,內容包括柏林圍墻倒下、中國八九事件、艾滋肆虐、《易經》、《大唐西域記》等,以跨文化閱讀表達對未來的向往和對現世的無奈,左上角報紙被燒成灰燼,表達物質轉換、凈化,精神再生,這是陳箴于上世紀90年代最知名的表現手法。
另一件前衛藝術家吳山專于2005年創作的裝置作品《買就是創作》猶如廣告燈箱,作品將購買行為比作上帝造物,是對消費主義的一種幽默和反諷。
剛剛閉幕的上海藝博會的口號是:藝術就是財富。如果當藝術、創作、買、財富,幾乎相等的時候,買藝術就是累財富,藝術創作就是被買,創作以財富轉換為終點,那么“金縷玉衣”的丑聞、“徐悲鴻”兒子與九歌公司拍賣假作、乃至圈內人皆悉的已故著名當代藝術家聘人代筆油畫作品、紫砂壺某國家級大師的代工作品"要幾件能拿幾件"便會逐漸麻痹人們的視聽,日漸淪為熟悉的笑話。
而這件《買就是創作》的場景“偌大的標語底下,是代表商業主義的條碼及藝術家本人的手機號碼”,便延續了作品對現實環境的解碼和當代藝術家的在場思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