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市場向來是翡翠價格的風向標。8月25日,緬甸翡翠公盤再次開盤結果與之前3月份的相比,高檔翡翠的價格又翻了一倍。一位珠寶商拿下了的一塊70公斤重的高色老坑料,價格達3000多萬元。除了原料大漲之外,出關時的征稅標準也在原來的標準上加征30%的關稅。也就是說,那塊3000多萬元的石頭,僅關稅就增加了1000多萬元。
實際上,2011年3月的緬甸翡翠公盤結果就已經讓很多人側目:共成交13608堆,總成交額突破200億元人民幣。其中,高端頂級翡翠原石成為各路資金角逐的對象,價格翻倍暴漲,中端原石價格上漲50%左右。
彼時,業內人士就曾預計,原石價格的上漲可能帶動終端價格上漲30%至50%。受此影響,目前翡翠市場高端頂級產品是“有市無價”、“一件難求”。
此前,2010年6月的一次緬甸翡翠公盤,全場成交額遜色很多,僅為70多億元人民幣,但該數字仍刷新了該年春季30多億元人民幣的紀錄。
據中國寶石協會專家李忠觀察,2003年的第40屆緬甸公盤總成交額為1億元,創出了當時總成交額的歷史紀錄。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翡翠公盤成交價每年上一個臺階,僅時隔7年,在總標的份額及品質無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總成交額卻達到7年前的70倍。
這里的緬甸翡翠公盤正是翡翠毛料交易的一場盛事,也是較獨特和公正的一種拍賣方式。
為了控制原料的私下交易,緬甸政府或者軍方每年主辦4至6次翡翠公盤。所有發生的交易以歐元計算,拍賣所得后,政府抽稅25%,剩余的75%由國家存入原石所有人賬戶。
這種以公盤的方式進行交易始于1964年,最初每年一次。第一次公盤成交額尚不足50萬美元。后來發展為一年多次,公盤組織者事前將全部標的歸類分級、編號、標底價,邀來翡翠商人競買,誰的價高誰便得手。
據不完全統計的單份成交情況看,約有超過70%的成交價略高于底價,有20%左右的成交價高出底價1倍至2倍;有近10%的競爭非常激烈,有的甚至高出底價10倍以上成交。翡翠的原料就在這樣的爭奪中延續著價格爬坡。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相關專家表示,高檔翡翠原料乃至一些普通料價格的持續瘋漲,直接影響了翡翠現貨商品價格。每一次原料公盤拍賣的結果,都推動翡翠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價格調整周期大大縮短。
高價源自稀有
據云南寶石開發公司相關人員介紹,如今國內市場對翡翠的需求很大,緬甸礦區的資源已漸漸枯竭,包括香港等地中高檔的收藏級翡翠都開始往內地回流以應對內地市場的火爆局面。
翡翠的出產在全球也僅有緬甸一地,且主要集中于緬甸東北密支那地區長約150公里,寬約30公里范圍內。每一塊翡翠的形成,需要極度苛刻的自然條件和至少2億年的時間。這樣的情況下,翡翠的價格豈能不貴?一方面,高檔翡翠毛料難覓蹤影,另一方面,國內購買翡翠奢侈品作為收藏的人群與日俱增。
中國寶玉石協會的資料顯示,盡管翡翠產自緬甸,但市場卻在中國。
從數量上看,90%的翡翠原料被中國內地買家買走,80%的原材料在中國內地加工銷售。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主要的高檔翡翠消費市場。
實際上,玉石的進口成本并不低。
從事玉石運輸生意的王先生表示,按正規邊境貿易,每一筆買賣都要在嚴格的稅收政策下進行,且中緬雙方對翡翠交易征收重稅。從緬甸產區入境的玉石有兩種方式征稅,一種是立即繳納進口稅,稅率降低為40%;另一種是首先進入保稅庫,不用立即繳稅,等到成交完之后再繳稅金,賣不掉的玉石可以不納稅而帶出境去。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玉石的進口成本都極高。
這些翡翠原石大多是為了繞開政府對于玉石交易的管制,很多翡翠原石都通過私人關系,長途運送到廣州、北京各地交易,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翡翠走私的高發期。
為避免無法監管交易和稅收流失的弊端,緬甸政府于1996年決定,準許私人進行翡翠原石交易,由此堵住了緬甸商人邊境走私的通道,并對翡翠交易通過“公盤”(賣方把準備交易的物品在市場上進行公示,讓業內人士或市場根據物品的質料,評議出公認的最低交易價格,再由買家在該價格的基礎上競買)形式進行。
翡翠“公盤”交易政策的出臺讓邊境廉價的走私貨源斷了賣方市場,而公盤通常的價格遠遠高于走私的貨源價。
幾乎從2000年開始,一些商家原來的存貨已經耗盡,所有的翡翠貨源都要通過緬甸政府的“公盤”才能獲得。由于翡翠銷售周期較長,公盤形式真正對翡翠市場起作用則是從2001年開始,從而加速了翡翠價格上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