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閉幕的上海第十五屆藝博會,第一次創下1.3億的成交金額,比去年增加了6000萬元,標志著上海藝術博覽會也進入歷史性的億元時代,這是滬上媒體報道的消息。
以往上海藝博會上的成交,大都屬收藏者個人的行為,而此次上海藝博會上,國內藝術基金和銀行投資機構,也開始大手筆的介入,成為藝術品市場走熱的一大風向,機構出手的特點是將中意的藝術家作品悉數購藏。僅首次來參展的美國亞歷山大畫廊一個機構,其銷售額就高達100多萬元人民幣,他們對上海藝術市場的強大購買力表示震驚,藝博會上中國陶瓷藝術館銷售額甚至超過1000萬元。
要客觀看待藝博會進入億元時代,同時也要冷靜解讀藝術品市場現狀,藝術品市場的持續走高,已經進入相對的敏感期,因為藝術品和社會整體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連,和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外界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況且還要抵御藝術品市場一直存在的亂象狀況。藝術品真正的內在價值,必須經過時間、空間和歷史文化發展的大浪淘沙般的檢驗,現在市民玩收藏都懂得這樣的道理,藝術品收藏除了有實力,更要有眼力和定力,要真正能區別是真品、仿品還是贗品,必須增長收藏者自身鑒定能力。
盛世收藏,這已成為當下普通市民生活和機構運作中較為普遍的文化現象,折射出時代的進步,文化品質的追求,精神文明建設最有說服力的成果。收藏記錄歷史,陶冶性情,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說過,收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積累財富、積累知識的過程。從古到今的收藏史都能證明這一點,從平時的實物累積進步到精神藝術層面的各類收藏,顯示出上海文化建設的腳步和成績。
社會發展到今天,個人和機構收藏的品種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檔次也越來越高,品質越來越講究。還有原來市民根本不能奢望的玉石、象牙、翡翠、瓷器、字畫、古玩也“登堂入室”,成為市民收藏的新寵。更重要的是,現在不僅是為收藏而集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鑒賞力的提高,收藏已經轉變了傳統的陶情冶志、增長知識的觀念,收藏者們還要考慮藏品的投資效應和保值增值,高檔次的藝術品甚至已經成為部分市民投資理財的新品種;投資機構更是為了資產和藝術品的保值正增值為目的而投資運作,共同支撐起藝術品市場這個龐大的領域空間,集聚起前所未有的人氣和熱潮,鼓舞著上海文化產業高歌猛進的藝術品領域的高速前行和揚帆遠航。
不管藝術品的價格達到怎么樣的高度,個人和機構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辨析程度始終是第一位的要求。學習鉆研購買收藏鑒賞書籍,觀看各種收藏展覽會,吸取央視《鑒寶》欄目、河南衛視《華豫之門》、北京衛視、上海星尚頻道的收藏博物欄目,其中各種收藏者的收藏教訓和打眼學費,才能真正提升收藏藝術品的內涵素質,才能提高收藏的層次品質,才能為推動中華文明傳承傳播提供文化力量和傳播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