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有物態和非物態之分,作為物態文化形式而存在的造型藝術,最能直接反映人類精神而留傳于后世的,莫過于雕塑。我們從東西方雕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異同、人類情感、時代變遷。在以人物為主體的雕塑創作中,西方有著綿延的文脈,有著系統的理論和各個時期代表作品,有著不同階段藝術風格嬗變的圖像史。近一個世紀以來視覺藝術革命,現代藝術勃興,藝術觀念和流派紛呈,西方仍然掌握著雕塑藝術在世界的話語權。就古代雕塑而論,埃及、希臘、羅馬對應著中國的敦煌、云岡、龍門。作為蓬勃發展的現代雕塑,把握時代前進的脈搏,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抓住機遇,雕塑時代。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只有掌握文化的核心話語權才能在競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存在。長春雕塑品牌的確立,為中國在國際文化對話中樹立了標桿,它堅持不懈、持續多年在世界范圍內邀請雕塑家來長春創作,為雕塑家搭建藝術平臺,不但積累了藝術財富,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國際聲譽。一個文化品牌的形成第一是品質,第二是時間,第三是影響。正如美術批評家邵大箴先生所論,長春雕塑氣象正大。這“正大”,反映了人類的普遍情感和精神追求,也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地方特色、國際視野。
中國精神是中國人勤勞、樸實的創造精神,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崇德尚禮的文化精神,兼容并蓄的博大精神;中國氣派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審美理想的外化;風格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的體現;地方特色是保持文化多樣性、使國際化具有豐富文化資源的保證。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藝術家提供了機遇,更使中國人的心理、文化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悠久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熔鑄給全世界呈現了一個更為廣闊、開放的空間,這是中國對于世界的貢獻,同樣,也為世界各國藝術家搭建了舞臺。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雕塑創作是政治宣傳的需要,改革開放后的30年是經濟、文化的需要,那么當今的雕塑就是文化的自覺使然。這種由內而外的自覺,將會使廣大的藝術家在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尋找到創新的動力,在社會變革的實踐中獲得題材和靈感,在世界潮流的激蕩中確立自己的方位。
這是時代的呼喚。
詩言志,塑者何為?城市雕塑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歷史記錄,百姓審美情操的展現,更是先進文化的標志與載體,人民精神生活的坐標。新中國成立62年來,全國611個城市已建成6萬件城市雕塑。目前全國從事雕塑的專業工作者達2000人左右,城市雕塑的科學管理是其健康發展的保障,它具體表現在文化定位、空間規劃、時間安排等諸方面。我們要以強大的自信心為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奉獻最好的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