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為《拍賣法》頒布十五周年宣傳口號

圖片資料
無論中外,拍場向來是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導火索,藝術市場的幾乎所有重頭大戲,都在那里上演。本年度6月,國內的拍賣市場便發生了行業性事件。
事件的核心,圍繞著一道并不復雜的算術題。
6月7日,新華社“中國網事”發文《藝術品拍賣“天價”有貓膩,記者調查揭“天價拍賣”重重黑幕》,文章認為,藝術品市場泡沫被人為吹大。記者依據來自“中拍協”和國內四大藝術品拍賣公司“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時”官網的數據,算了一筆細賬:四公司2010年拍賣總成交額分別為91億元、75億元、34億元、26億元,依據四公司的拍賣規則,總計收取傭金分別為落槌價的22%-25%。理論上,四公司2010年傭金收入(主營收入)應分別為18.2億元、15億元、6.8億元、4.7億元。按拍賣業應繳營業稅5%計算,四公司當年的營業稅分別應為9100萬元、7500萬元、3400萬元、2300萬元。
然而,記者從權威部門獲取的數據發現,“北京保利”和“北京翰海”2010年已繳營業稅分別為2305萬元、952萬元,僅為理論值的25%、28%;從“中國嘉德”和“北京匡時”的《2010年企業年檢報告》中發現,二者當年的“主營收入”分別為3.4億元、7500萬元,僅為理論值的23%、16%。結論是,四大拍賣公司要么涉嫌偷稅漏稅,要么涉嫌虛報成交額。如果是前者,拍賣公司可能要被追繳巨額稅款,甚至被追究刑責。兩害相權取其輕,它們肯定只能承認后者,事實上,后者的可能性也確實最大。
這道逼迫黑幕大白于天下的算術題,出師不凡。
各種媒體對拍賣市場假拍的質疑由來已久,此次發難者是國內最權威的網絡媒體“中國網事”。它是新華社于2010年推出的多媒體新聞欄目,而新華社是官方的國家通訊社、國家法定新聞監管機構。“中國網事”以互聯網為報道對象,梳理和觀察網絡重大事件、熱點話題、輿情動向、發展趨勢等,內容包括深度挖掘分析網上熱點事件的“調查系列”、核實澄清網絡熱點事件的“核實系列”等。
在春拍中,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和元王蒙《稚川移居圖》均以4億余元天價成交,分別創造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拍價新高,引來網民的空前熱議。“雅昌藝術網”網友發帖稱,藝術品拍賣市場天價頻現的背后,不排除有人為炒作的可能。另有網友發帖稱,一些拍賣巨頭為招攬生意,用聯手做局、虛報天價成交額等手段,渲染炒作、炫耀實力。“中國網事”記者正是帶著網民的疑問,為揭開藝術品拍賣黑幕而展開深入探訪。
“中國網事”啃了一塊硬骨頭。
文章中曝光的四家拍賣公司,堪稱國內拍賣業巨頭,引發質疑的2件天價作品便成交于其中兩家。它們不僅在2010年拍賣總成交額位列國內前4名,而且多年來都是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龍頭企業。行業龍頭身陷“虛報門”,讓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不得不出面表態。成立于1995年的“中拍協”,是由全國拍賣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自愿結成的全國性、非營利行業組織,現有會員單位1000多家,會員企業年成交額占全國拍賣業年成交額的80%以上。就在“中國網事”發文揭黑3天之后,“中拍協”于6月10日發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
《公約》的自律內容包括:自覺遵守有關法規、按規范運作;不超范圍經營;不出租、出借或轉讓經營資質;不拍賣國家禁流通物品;不拍賣被盜或非法出境文物;不從事經營性鑒定業務;不拍前收費;不知假拍假;不對標的虛假宣傳;按照嚴格程序審鑒委托作品;杜絕假拍;抵制違規客戶;不惡性競爭;及時公布經營情況和有關數據、自愿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內容基本覆蓋了現階段文物藝術品拍賣業的突出問題,特別針對近來出現較多的不誠信行為。
然而,仔細品讀《公約》的自律條款,卻很難發現新意。
藝術市場評論家馬健在《美術報》上發文直言:《公約》內容有的基本屬于正確的廢話,有的基本上無關痛癢。歸結起來,自律內容不外乎三個字:“守規矩”。拍賣因為是最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方式,才被國內藝術品市場追捧,被購藏者高度信賴。然而,新出臺的《公約》的大部分自律條款,已經由施行多年的《拍賣法》、《文物保護法》、《拍賣管理辦法》、《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所明示,也是國際同行的通則。將本應該恪守的規矩拿出來“公約”,不免讓人覺得多此一舉。
了解“中拍協”性質的人,不難理解它此舉的無奈。
作為行業協會,“中拍協”的宗旨是為政府部門和會員單位雙向服務。一方面,它要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和法令,促進企業規范化管理和規范化經營。而在另一方面,它要維護拍賣行業的權益。為此,它會組織和實施成員間的合作,變通或影響政府公共政策以保持和增加自身及成員的利益。它甚至會把協調能力轉化為共謀,實施有損于客戶或消費者的行為。“中拍協”處于國家利益、行業利益、客戶利益之間,如果三者利益基本一致時,它可以左右逢源;而當三者利益相悖時,它便可能進退維谷。
從近期國家的經濟政策看,“中拍協”的境遇確實不妙。
2010年底,國家管理層采取了嚴厲的穩定物價措施。當年下半年,國內棉花、白糖價格創歷史新高,大豆等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走高,帶動國內食用油價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較快上漲給通脹帶來極大壓力,食品價格上漲成為推高CPI的罪魁禍首。管理層注意到,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熱錢卷入收購環節,然后囤貨爆炒。對此嚴峻形勢,國務院于2010年11月17日召開常務會議,首提必要時對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
會議確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抑制過度投機行為,取締非法交易。強化執法,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行為。完善價格信息發布制度,穩定社會預期”。由于管理層的決心明朗,熱錢聞風出逃,棉花、白糖、大蒜、生姜等被爆炒過的農產品價格暴跌,姜蒜囤積商虧損慘重。
對農產品的限價,反映出管理層抗通脹的決心。
而在藝術品拍賣行業,春拍行情不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氣焰日烈。尤其是兩件超過4億元的書畫,天價得令業內外乍舌。其實,天價背后的“貓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證實“虛報成交額”的那道算術題,也早有人心照不宣。這次新華社媒體的曝光,對旁觀者來說,只是一場熱鬧的“揭黑事件”。而實際上,它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藝術品市場的亂象完全超過了管理層的容忍限度,由其支撐的虛假繁榮,引發了管理層對行業前景的深切擔憂。
《自律公約》的意義,當然也并非自律內容本身。
“中拍協”稱,《自律公約》早已由協會的藝委會于2010年全體會議提出,后經藝委會各成員企業內部反復研究和討論,于2011年4月在藝委會年會上審議通過。而它的推出,恰恰緊隨新華社“揭黑”之后,這除了讓“中拍協”顯得有些尷尬之外,更在表明它對管理層警示的積極回應。有人在議論農產品調控政策時說:“中國的情況特殊,有時候行政命令反而較市場手段更為有效”,這句話同樣適合于藝術品市場。
那么,藝術品拍賣行業《自律公約》出臺之后,亂象能否收斂、行情能否進入拐點呢?當然還要看主管部門的意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