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一男子收藏幾萬冊族譜 欲開姓氏公園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關于百家姓,幾乎每個人都可以信口拈來。這些姓氏是怎么來的?中國最早一批姓氏是什么?或許很少人答得上來。
南京市民王耿研究姓氏30多年,他自稱是鬼谷子和王羲之的后裔,還收藏了幾萬冊族譜。“其實,中國2.5萬個姓氏都是由198個姓氏演變而來的;而姓氏的爆發(fā)地是環(huán)太湖地區(qū)。當時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核心是南京。”王耿說,陶、方、吳、李、劉等姓氏的起源地應該就是南京。
“南京應該建一個姓氏文化公園,我有這個想法已經(jīng)兩年了。”王耿把這個想法寫成了建議書,于前天公布在網(wǎng)絡上。
最早的陶姓在江寧陶吳
“我其他什么書都看不下去,整天埋頭研究姓氏起源。而且,我和別人研究的路子不一樣,我研究的是氏族世系,是氏族文化和上古歷史結合起來研究的。”王耿說,之所以對姓氏研究這么癡迷,緣于30多年前父親生前的話。“我父親告訴我,說我們家是鬼谷子和王羲之的后裔,讓我把家譜理理清楚。”
30多年研究下來,王耿說,自己收獲多多。“這么多年研究下來,我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姓氏誕生在環(huán)太湖地區(qū),而當時,南京是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核心地帶。”王耿一臉嚴肅不像是開玩笑,他說,南京有土生土長的姓,比如:陶姓。
現(xiàn)在,公認的陶姓起源地是山東的定陶。公元前500多年前,范蠡化身陶朱公帶著西施,想要做隱士。當時,范蠡選擇了山東的定陶,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膠南。因為,當時的定陶離首都不遠,這對已經(jīng)是大老板的范蠡而言,信息的溝通是相當重要的。不過,王耿對這一說法不認同,他說,陶姓應該是誕生于江寧的陶吳鎮(zhèn)。
“考古專家們曾經(jīng)在江寧進行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新時器時代的湖熟文化層。考古學家指出,這是早期氏族的聚集地。”王耿說,秦始皇之前,地名是不能變的,某個區(qū)域其實就是一個封地,是一個家族的人全部的生活依靠。當年專家們考古的地方就在祿口機場旁的昝廟文化遺址的陶東社區(qū)昝廟村,遺址為連接在一起的大小兩個土墩,現(xiàn)存面積近一萬平方米,高出地面6米左右……而南京市江寧區(qū)祿口街道的陶東社區(qū)原屬陶吳鎮(zhèn)。
王耿說,“陶吳”應該是陶姓的發(fā)源地,比山東定陶的“陶”姓早2000多年。“只是,后來,因為發(fā)生洪水,陶氏族人都遷到了六合。”
質疑:陶姓應該起源于山東
王耿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國家圖書館的一位專家說,王耿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很靠譜。就陶姓而言,現(xiàn)在史學家們研究到的是,應該起源于山東定陶,因為那里是堯帝的居住地,以制陶為業(yè),因此誕生了“陶姓”。
南京的方姓比河南的早
除了陶姓是土生土長的姓外,王耿說,方姓也是南京土生土長的。第一個姓方的人叫方雷,而這個方雷是炎帝的女兒,后來嫁給皇帝做老婆的。“南京有個方山,應該就是方姓的起源地。”王耿說,現(xiàn)在都認為方姓起源于河南,但他研究后認為,方姓應該起源于南京,比河南的方姓還要早很多年呢。
“一個地名就是很多姓氏的發(fā)源地,環(huán)太湖地區(qū)是姓氏的爆發(fā)地。”王耿介紹說,中國第一批姓氏誕生于7000多年前,而且和道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這第一批姓氏誕生地就在現(xiàn)在的棲霞山。“六朝之前棲霞山叫攝山,是‘攝提氏’的誕生地。秦始皇還曾經(jīng)到攝山參道,后來秦始皇又去了太湖。”“攝山”中國第一批姓氏:聶、謝、佘、社等都誕生了。
中國的第二批姓氏誕生于5000多年前,這便是陶、吳、方等姓。第三批姓氏誕生于4000多年前,是由陶姓衍生出來的王、李、劉、徐、彭等姓氏。
質疑:新時器時代還沒有姓誕生
中國什么時候有了第一批姓氏?常州譜牒文化研究會會長朱炳國對王耿的觀點并不太認同,他說,第一批姓是什么,什么時候有的?這沒有辦法考證。新石器時代,還沒有姓氏誕生,姓氏的誕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新石器時代,人們都是群居的,就地取材,姓不姓只是一個符號。在古代,以國為姓的人比較多,比如吳國的人,大家都姓吳,后來繁衍多了,就遷徙到其他地方去了。
“6000年前,還是原始社會的文明,那時候還沒有姓呢。” 朱炳國說,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家譜,其實年代最久遠的應該是宋以后的。如果是宋代之前的都不是很靠譜。
建個姓氏文化公園
南京哪個區(qū)都適合
“我去年就醞釀建個姓氏文化公園,南京是當之無愧的。”王耿說,南京無論是哪個區(qū),都適合建姓氏文化公園。比如,鼓樓區(qū),鼓樓區(qū)的北陰陽營文化遺址特別深厚,而高淳的薛城遺址,六合在古代是堂邑國,下關區(qū)也可以。
在王耿的設想中,這個姓氏文化公園要體現(xiàn)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要把史前遺址考古發(fā)掘的文物陳列出來,其次,要把地名來歷說明白;再次,家譜中的記載也要說清楚,還有姓氏的遷徙過程等等。
在王耿的家里,由他自己編撰的姓氏譜牒書籍放滿了幾個書柜,而他本人收藏的古董級家譜有幾萬冊,這些古董家譜都是王耿本人淘來的。為了讓記者眼見為實,王耿拿出了幾十本古色古香的族譜,這些族譜有的封面已經(jīng)脫落了,每一頁都泛著黃色,看上去歷史悠久。最讓王耿得意的是,他最近淘到了一本清朝的族譜,“應該是最大的族譜了。”王耿拿出皮尺量了量,長49厘米,寬41厘米。這本族譜是王耿在拍賣會上拍來的。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王耿把自己的想法發(fā)在了網(wǎng)絡上,還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其中,南京市旅游園林局網(wǎng)絡發(fā)言人回話說,感謝他的建議,已經(jīng)轉交到相關處室去處理了。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