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三千年。如果說古琴是拍場上的新貴,那它就稱得上是“最古老的新貴”,它幾乎最大限度地承載了中國文人最雅致、最厚重的情懷。隨著傳統藝術品門類的不斷被挖掘與發展,古琴理所當然得到價值彰顯,在熱鬧的藝術投資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
“大圣遺音”伏羲琴的故事
2011年5月,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一張“大圣遺音”伏羲式琴以1.15億元成交,成為繼去年秋拍以1.37億元成交的“松石間意”琴之后的第二張“億元”古琴。據悉,這是“大圣遺音”琴第二次現身拍場。它首次出現是在2003年的嘉德拍賣會上,當時拍了891萬元,送拍的正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自稱“琴奴”,其夫人袁荃猷更是彈奏古琴的高手,多年來這把琴一直是夫妻倆的心愛之物。直到2003年袁荃猷病故,王世襄才將這把古琴拍出。
而在王世襄收藏之前,“大圣遺音”琴還有一段離奇的身世。原來,此琴原為清宮舊藏。據說末代皇帝溥儀在被逐出宮后,清室善后委員會入宮點查,發現在墻角一隅有張破琴,琴上既沒有弦,也沒有琴軫,架起琴弦的岳山也崩壞殘缺。又因室內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積上了一層厚厚的水銹,漆面也完全脫落。于是,在清點舊藏的登記簿上,這件稀世珍寶竟被登記為“破琴一張”。
直到1947 年,當時正在故宮古物館工作的王世襄發現了此琴。他一見便知是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庫延禧宮,并為它配上青玉軫足。1949 年,他又請了古琴名家管平湖為其進行修繕,將琴面的水銹磨凈,并按照原先規格配上岳山。從此,這張中唐御制琴的廬山真面目終于再現于世人面前。
“大圣遺音”琴由唐朝琴匠制作于755年,彼時正值安史之亂,明皇奔逃蜀地,太子李亨即皇帝位。“大圣遺音”琴為李亨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宮琴之一,琴通身長122cm,肩寬20.1cm,尾寬13.4cm。在琴背龍池上方,刻有“大圣遺音”四字,琴底刻有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此琴銘文意境幽寂,在有意無意中透露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跡象。
億元古琴天價之路
古琴真正進入藏家視野,有個事件不得不提。2003年,古琴藝術成為繼昆曲后,中國第二個入選“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項目。古琴藝術的“申遺”成功,成為日后古琴拍賣市場行情高漲的一個重要推手。
回望古琴的天價之路,有幾個時間節點清晰可見:2003年,古琴步入百萬元時代;2009年,躋身千萬元俱樂部;2010年,一舉踏上億元之路。
2003年7月,中國嘉德春拍中,一張唐代“九霄環佩”琴剛剛以346.5萬元創下了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同年嘉德秋拍中,“大圣遺音”琴便以891萬元再創紀錄。之后的6年里,市場處于盤整狀態。直到2009年,中國嘉德推出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萬元的成交價,引領古琴進入千萬元時代。在隨后的匡時秋拍古琴專場中,吳景略收藏的唐代“太古遺音”琴,以2072萬元的成績落槌,再次鞏固了千萬身價的市場。
然而,古琴的拍賣價格從千萬元躋身億元時代,只用了短短一年。2010年11月,在蘇州吳門藝術品拍賣夜場上,一張明晚期的孔府“御書堂”乾隆御用無底蕉葉古琴以5800萬元拍出,再創中國古琴拍賣的歷史新高。接下來,就是一鳴驚人的億元琴王的誕生。在2011年保利五周年秋拍中,“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最終以1.37億元成交,不僅刷新了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更創下世界樂器拍賣紀錄。
存世不過2000張
之前很多年,古琴總是以雜項品類出現在拍場,現在看來,古琴儼然已鶴立雞群,成為拍賣又一新貴。2011年春拍,西泠印社特設首屆中國歷代古琴專場,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多數古琴都以超過預估價幾倍成交。其中,査阜西贈張充和“寒泉”琴以517.5萬元成交,楊宗稷舊藏“松風琴”以460萬元成交,明潞王“中和”琴以402.5萬元成交。
市場中的古琴價格動輒都在百萬元以上。藏家石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末,他無意中收來的一把明朝古琴至今已價值百萬,當時只花了不到8萬元,十幾年時間漲了十幾倍。2003年,收藏大家王世襄的唐代“大圣遺音”琴拍出891萬元,而2011年再現拍場時,就拍到了1.15億元,其增長態勢令人唏噓。
專家介紹,古琴的價格大漲,與其數量稀缺密不可分。據業內不完全統計,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館藏機構與香港在內多個地區的私人收藏,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國在內的古琴數量不超過2000張。
上世紀中期,不少香港藏家到內地市場上“淘寶”,往往用一臺電視機就可換得一張明代古琴。“即使是收藏界的資深人士都不把古琴當回事,他們認為那些書畫和瓷器更有升值潛力。” 石先生告訴記者。
如今,古琴的價值彰顯,收藏可遇不可求。業內人士將古琴收藏分為三檔,價格也是越古越貴:唐、宋、元三代古琴因存世極少,又多為制琴名家之作,一旦在市場上出現,便大受追捧,價格動輒上千萬(經過國際琴學會考證確認,流傳于世的唐朝古琴也僅有15張);明代古琴較前三個朝代傳世更多,價位也到了數百萬元;而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年代近,數量相對較多,價位相對較低,市場價在十幾萬到百萬之間。
云南古琴收藏家劉彥忠認為,隨著大家對古琴認識的加深,古琴收藏市場肯定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說:“現在歐洲一把300年左右的小提琴,市場拍賣價就已經達到兩三千萬歐元,而國內唐代的古琴,1000多年的歷史,拍賣價才剛剛達到兩千萬。”
然而,經過歷史與社會動亂的洗劫,能幸存下來的古琴,特別是流傳有序的名琴更是寥寥無幾,即便藏家愿意花重金,也不容易買到自己滿意的古琴。可見,收藏古琴可遇而不可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