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真是無奇不有,只有你想不到的,絕沒有做不到的。
這不,人們一向視為國寶的金縷玉衣,現在也出現了山寨版,更離奇的是,這山寨版版主,還依靠頂級專家的鑒定證明,以金縷玉衣從銀行里騙貸了10個億。
這件山寨版金縷玉衣,出自謝根榮之手。這個一度躋身中國富豪榜的浙江商人,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卻用手中的金錢,讓幾位中國文物鑒定界的大佬,為自己的山寨版金縷玉衣開出了24億元的估價。參與這次鑒定的包括已故的史樹青(原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文祥(中國收藏家協會原秘書長)、楊伯達(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富緒(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原主任教授)等。這些人,隨便一個出馬就不得了,更何況五“大牛”聯袂出山。
據媒體報道,楊伯達承認,他們當時就在裝“金縷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他說,如果是鑒定故宮博物院里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須要“上手”。就這樣,隔著玻璃看了看,5位專家給這件“金縷玉衣”寫了個文字說明,出了一個評估價:24億。據悉,謝根榮給了專家們幾十萬的評估費。
國寶級專家鑒定到手,這件山寨版金縷玉衣似乎就真的變成了國寶。謝根榮招搖撞騙的底氣更足了,詐騙規模開始升級,最后從建行騙貸了10個億。
謝根榮“瞞天過海”不說,這件事最大的悲哀是,幾位文物鑒定界的泰山北斗,因為幾十萬“出場費”而折腰。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再一次讓專家群體蒙羞,更動搖了整個文物鑒定以及收藏行業的公信。所謂泰山北斗都被金彈擊倒,做出如此荒謬的評估鑒定,那么,公眾還能相信誰?中國民間收藏還有多少鑒定是真的呢?
文物專家隔著玻璃看,然后大筆一揮做出天價鑒定;這與證券研究員不去上市公司調研,閉門造車在家里算出攀鋼釩鈦188元的天價估值,做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典型的脫離實際,不負責任。這說明,諸如此類的高級專家做出低水平甚至是沒水平事情的現象,決不僅僅只存在某一個領域,而是廣泛存在的現象。比如,不少大學的房地產研究中心,因為利益關系,甘心充當某些房地產集團的代言人,做出許多違背常識的研究結論。精英群體整體的道德滑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這些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積累的問題很多,但最令人心痛的還是公信的缺失。人們以往視為最具公信力的群體,比如政府、專家、媒體,在激烈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其公信力大幅受損,導致整個社會誠信度不斷降低。除了自己,誰也不相信,似乎成為普遍心態,有媒體戲稱,現在的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在公信力下降的群體中,專家群體的權威下降,特別讓人擔心。現實中,少數專家受利益驅使喪失了公正立場,其言行要么莫名其妙,要么缺乏常識,要么狂妄悖理,喪失了一個知識分子起碼的做人準則,在社會上影響極為惡劣,以至于有些教授被戲稱為“叫獸”,部分專家被稱為“磚家”。以專家為代表的精英群體從道德高地的淪落,相比較某些政府機關的以權謀私,對普通民眾心理上的打擊更大。畢竟,千百年來,知識精英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道德的化身,他們的墮落,實際上意味著這個社會在某些領域已喪失了道德底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實上,專家群體聲譽的滑落,絕非始自今日。震驚資本市場的銀廣廈造假事件,發生在2001年。而讓很多人齒冷的房地產代言人的言論,也是在過去十年間陸續出現。
如果說,山寨版金縷玉衣事件中,專家們是應邀而去,因為出場費而信口開河,那么最近披露出的綠大地造假事件中,身為四川華源會計事務所所長的龐明星,竟然成為造假上市的主謀和策劃者,就更加證明如今專家淪落到什么地步!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專家們果能如此,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社會幸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