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高杰作品《白云寒水》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藥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后,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同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于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后唯楊昇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昇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昇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面貌。宋代既有象《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面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面吸收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于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干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于成熟的標志。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鱓、羅聘、虛谷、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昇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云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翚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從歷代關于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贏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博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并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并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系之一。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干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面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于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于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色調。有志于沒骨畫的作者,首先應具有中國畫的傳統功力,同時也應具備色彩的科學知識,學一點西方繪畫(油畫、水彩)技法,在繼承、交融中發展。沒骨畫既然是中國畫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須保持中國畫的鮮明特色,同時,由于中西繪畫的交融具有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有利的條件,因而它必將呈現出與傳統沒骨畫不同的面貌。沒骨畫這個古老的畫種必將煥發出誘人的青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