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林幽靜 陳紹棣 作

長白山寄情 陳紹棣 作

水鄉 陳紹棣 作
當我翻看揚州國畫院畫家陳紹棣的畫冊時,腦海中一直回繞的是唐代畫家張璪的那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陳紹棣作品中,我看到了真正以大自然為師,結合內心的感悟,所創造出來的無限的藝術世界。
畫家的天職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直抒性靈,以情韻感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畫家觀察事物的品位高了,才能利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去捕捉住自然世界中有意義、有趣味的畫面,融匯以自身具備的“天人合一”的想象力,創作出足以讓人戀戀不舍的藝術空間。這無疑對于畫家的人品、性情、智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慶幸的是,從陳紹棣的作品中,我竟然感受到了這種審美境界。
陳紹棣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陳達祚系揚州著名國學家、教育家。陳紹棣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汲取了他人無法比擬的先天藝術養分。很多人贊賞陳紹棣的花鳥畫,他筆下的花與鳥規矩中帶有狂放,法度中不失活潑。然而,我卻更喜歡他的秋水、寒江、竹林、蘆蕩、石壁……
山水畫是陳紹棣的另一片天地。他剛參加工作時,曾被分配到揚州工藝廠國畫車間,與亞明先生的摯友、山水畫名師許公澤老先生學畫山水,因此打下傳統畫法基礎。揚地乃湖網密布、植被茂密、四季分明、魚米豐富之鄉,出生于此的陳紹棣,擁有了第二個先天優勢,即與自然的親近融合。在他的山水畫中,即便是危崖石壁,也絕無突兀對抗之感,更多的是與周遭生靈的和諧。
當初,陳紹棣跟隨恩師學畫仿古畫,接受傳統山水的熏陶。然而山水的天然魅力,令深陷其中的他無法自拔。陳紹棣的足跡開始踏遍祖國的高山、飛瀑、茂林、懸崖,越親近于自然,陳紹棣越發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啟迪。他不再滿足于跟隨古人亦步亦趨,他要擺脫傳統的束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山水畫。在一次次試驗下,陳紹棣在傳統山水畫內,逐步加入了裝飾性繪畫等現代元素。在技法上,他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筆墨性,汲取水彩、版畫等姊妹畫種的技法,引用積水、積墨、積彩,甚至巖彩的方法,強化墨韻和色彩層次,在墨中敷色,在敷色中渲染,并有意識弱化線的描繪,把點和面統一成為面與體。山水畫在陳紹棣筆下,從二維空間發展成為一個多維空間的自然世界,充滿了冥想的深蘊。
即便是藝術家,在個性、學養和審美趣味上也是存在差異的。自小受教的陳紹棣,從未停止過學習。向古人學、向前人學,及至拜自然為師。經年的努力,令他擁有了第三個優勢,即自我感悟力。多年來,陳紹棣的創作取向定位在感悟自然,探求意蘊。大自然的美要落在畫紙上,要通過善于感悟自然的畫家的眼睛,更需要通過畫家主觀生命與客觀自然景象水乳交融后才能達成。猶如練武要打通奇經八脈,繪畫意蘊最終還是要通過畫家自身的感悟力。這需要畫家具有天分和靈性,更需要長久的學習。
我喜愛陳紹棣《白山密林》、《鶴鄉》中呈現的靜謐祥和,我更愛陳紹棣的《水鄉》、《虹橋覽勝》的溫潤靈動。回望歷史,無論北國、江南,還是齊魯、渝滇,各地域藝術家在描繪本地自然生活情境時,是那么的回味無窮。一位畫家有先天的優勢,有后天的努力,方向目標踏實可行,若再能用心中的筆畫出自己至為熟悉的地方,那么,我想新揚州畫派成為經典而流傳于世指日可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