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就有很多人擔心藝術市場的過熱與泡沫,然而到了今天,只有更熱。也有人用17世紀荷蘭的“郁金香效應”來提醒世人,然而藝術品的復雜性畢竟不是郁金香可比的。每年的拍賣紀錄都在刷新,新高不斷出現,就藝術品而言,沒有最貴,只有更貴。
這些拍出天價的畫作,只不過是繪畫世界的冰山一角,因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繪畫,特別是在19世紀之前創作的繪畫,基本上都已經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幾乎不可能再出現在藝術市場上,而那些作品的價格,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據世界吉尼斯紀錄記載,史上保價最高的繪畫作品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1962年12月14日,在《蒙娜麗莎》巡展美國之前,專家對它的估價是1億美元,如果將通貨膨脹計算在內,這個價格相當于今天的7.43億美元。
為什么繪畫可以這么貴?如果說在攝影術未曾發明之前,繪畫可以用來凝固最美好的一刻,留駐最動人的形象,那么在復制技術極其發達的今天,你甚至可以將以上任何一幅作品作成壁紙、窗簾,放在家里做裝飾,為什么還有人會出如此之高的價錢將原作買下來呢?
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看,藝術史上的每一件藝術品,都具有歷史上的意義,它傳達的是一定時間內人類的精神狀態、社會狀態,它流露出藝術家本人的心靈特質,它代表著高超的技法與表現手法。而對于買家而言,它也具有與買家本人直接相關的獨特意義與價值。例如,2009年圓明園獸首在法國流拍的事件,就是以價格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如果當時蔡銘超支付了款項,那么幾千萬歐元的價格當中,無疑滲透著一位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兩件獸首的價值,也超越了藝術價值本身。
另一方面,藝術又是一門大生意。世界上的繪畫浩如煙海,每年加入藝術創作大軍的人數也不計其數,而杰作的稀缺性,是價格高昂的原因之一。盡管復制品可以精益求精,但原作卻意味著藝術家的一部分“靈魂”留駐在畫面之中;被復制得越多,就意味著原作的價值越大。
稀缺性也是藝術家過世之后,其作品價格往往大幅提升的原因——藝術家的死亡也就意味著他的作品供應量已經封頂,那么現有作品的稀缺性也隨之增加。不過,有些藝術家也會出現特例,例如今年7月份過世的表現主義畫家呂西安·弗洛伊德,他的作品價格并沒有受到藝術家過世的太大影響,原因在于,其一,在弗洛伊德生前,他的作品價格已經上漲到極高的程度;其二,他的創作周期很長,其作品在有他生之年就已經非常稀缺了。
另外,買家也是拉高市場價格的重要原因。每個買家的目的不同,愿意為作品付出的價格基準也不同。從近年來中國藝術市場的情況來看,很多實業家開始進入,他們多來自于房地產、鋼鐵、煤炭等領域,購買藝術品的目的也未必是收藏那么簡單,甚至也未必是投資那么簡單。拍得一件天價作品,給他們帶來的綜合效益恐怕也只有當事人才真正清楚。
中國書畫拍賣今年出現三幅“天價”新高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