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辛亥革命的煙云飄散百年之后,那些在近現代甚至清末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也早已作古,而你卻得以近觀他們留下的成扇書札、對聯橫幅等墨寶,你是否會感覺幸運?并向那個時代投去一份仰慕與懷念?
成扇:唱和把玩的好道具
說到扇面,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折扇。在中國古代,才子佳人們都喜歡手持折扇,翩翩亮相。而歷代書畫家也喜歡在扇面上繪畫和題字,以抒情明志或饋贈友人。這些題字作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于保存而裝裱成冊頁的稱扇面。
中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扇文化底蘊。一個著名的故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一賣扇老太太的扇子上題上幾個字,該扇立即身價百倍,搶購一空。而似乎從那以后,歷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歡在扇面上題字作畫。這種風雅,在清末民初和近現代也相當盛行。
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愛情故事世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陸小曼還是一位書畫造詣很高的才女,她曾拜海派書畫大家馮超然為師學畫。早在與徐志摩結婚的1926年,陸小曼就加入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31年徐志摩飛機失事去世后,生活無著的她便開始以賣畫為生,1941年她還在上海舉辦了個人畫展。解放后,她更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專業畫師。
著名藝術家劉海粟曾稱贊陸小曼的中國畫“頗見宋人院本的常規”。而在永樂春拍的預展上,記者見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陸小曼“探梅圖”成扇。該扇畫面層巒疊嶂,白云繚繞,一樹樹紅梅搖曳其間,山腳下的流水則潺潺而過。扇面上方題有:“客師荊關天意,做探梅圖,以博勞耕先生大雅一笑,乙丑仲冬陸小曼。”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書畫部主管謝飛介紹說,這幅扇面應該是陸小曼1925年畫了送給題款中的“勞耕先生”的。而這把折扇的竹制扇骨也相當不錯,上面還刻著字畫。
作家冰心曾以清麗散文名聲遐邇,而其實她的書法也相當不錯。在一把折扇上,她用小楷密密地寫就了一篇經文,非常誠意地送給題款中的“秉坤先生”,并簽上了自己的本名:謝婉瑩。令人惋惜的是,這把成扇沒有年款。據謝飛估計,它應該是冰心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
在所有的扇面中,一幅裝裱在鏡框中蔡元培的書法扇面非常的出眾。它不但字體飄逸,題詩也很精美:“田園屈指已全荒,慚愧家人數米珠。不但吾儕作魚鱉,即今官府動師徒。紛紛似有傳蠅語,落落言歸挽柳須。君若雁山訪安道,看騎白牯一青奴。”題款是“春夜一首,一鳴仁兄雅屬。蔡元培”。這應該是一首痛斥當時政府殘暴腐敗,感時傷懷的七律詩。
預展中孔祥熙、王國維、林則徐、趙樸初等的書法扇面,和關山月、熊希齡的繪畫扇面,也非常引人注目,因為他們都是清末民國及近現代史上的大腕級人物。謝飛說:“成扇是那個年代文人雅士和達官貴人把玩的東西,朋友喝茶聊天很可能就拿出來觀賞炫耀一番。就像現在的名表、手機一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在成扇上作畫,也是書畫的一類,而且小而精。一把有名人書畫的扇子,很可能比一張大畫的價還高。”
書札:豐富的人文和史料價值
書札又稱手札、信札、尺牘,其實就是書信。在那主要以文字傳遞信息的時代,書札是親朋故友和夫妻戀人間傳情達意的主要工具,所以古人曾寫詩贊美書札:“聊因一書札,以代九回腸。”
近現代留存下來的名人書札,許多不僅書法精美,更重要的是它們還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和史料價值。比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黃興、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郭沫若的部分信札,就記錄了清末民初那個風云變幻新舊更替時代的豐富信息。預展中一件陳獨秀1936年抄錄的電文,電文名稱是:江蘇李督軍純復段總理祺瑞電。這個電文的發生時間應該是在抄錄它的十幾年前,那為什么陳獨秀在事隔十幾年后要抄錄這樣一份電文呢?其中必有故事或非同尋常的意義,而這是留給歷史學家、人文學家做的功課。
兩件著名作家矛盾(沈雁冰)1916年在“北大預科班”寫的、抬頭分別為“樊山批涇陽縣詳”和“批江寧縣詳”的書札,抄錄的是清末民初官員樊樊山審案的批文,結尾夸獎樊樊山“非老手不辨也”,而實際的作用和用意卻有待考證。
還有的書札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物。像著名收藏家程道德收藏的民國十三年蔣介石請辭黃埔軍校校長時寫給國民黨中執委的信,宋慶齡致謝王毓銓向保衛中國同盟捐款的英文書札等。更有些書札還填補了歷史研究的空白。比如資深藏家方繼孝收藏了陳獨秀晚年的多件遺稿,就真實地記錄了陳獨秀從抗戰爆發,到病逝四川江津長達10年的情況,幾乎就是研究晚年陳獨秀的孤證材料。
另外一些書札是朋友間唱和的詩文。早年傳播技術不發達,詩文很大一部分是朋友間的口口相傳。比如林語堂1936年的一個書札,就密密麻麻地豎寫了6首七律和七絕詩。看題款這是他為朋友錄的自己的舊作,在重要的詩句旁還加了圈,最后還蓋上了自己的私人印章。
除書札外,近現代名人留下的對聯、立軸、條幅等墨寶也不少。比如馮玉祥將軍書寫的“文章西漢兩司馬 經濟南陽一臥龍”對聯,弘一法師的“法云雨甘露 凈界為途香”對聯,孫文(中山)的“博學文雅”立軸等。
謝飛解釋,“孫中山留下的書法不少,但多留存于臺灣,內地比較少見,這件(指上述對聯)是上海朵云軒賣出來的,已經有10年了。他后來擔任臺灣“行政院”院長的兒子孫科那兒也有一些。這些書法很多都是他當年寫給其國民黨下屬的。孫科的字其實也很不錯。”
對于名人的書札墨跡的收藏,其實在歷代藏家心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最膾炙人口的故事是,乾隆皇帝對書札喜愛有加,他曾藏有王羲之傳世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并將自己珍藏這三帖的書齋起名為“三希堂”。
今天專門收藏名人書札的藏家也很多,其中演員張鐵林的收藏逸事廣為流傳。近些年名人手札的拍賣價猛翻了十倍、二十倍,就有上海藏家開玩笑說,這跟張鐵林有關系,因為張鐵林曾有一人包圓買下整場拍賣會全部名人書札的大手筆。
征集難度大 價格漲得快
歷來都是物以稀為貴,收藏也不例外。據謝飛介紹,近現代名人書畫存世量少,因而拍賣公司對它們的征集難度就很大。“像陸小曼這樣的職業畫家,留下來的東西要多一點,而像林語堂、陳獨秀這樣的文化名人,留下來的東西就很少,所以很難收到。”而要湊齊近現代名人書畫的拍賣專場,就更難了。
但近些年來,名人書畫卻非常受市場追捧。價格方面,也是一路飆升,甚至將一些古書畫拋在身后,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名人,“像胡適,包括閻錫山這樣的名人,都賣得很好,還有當代草圣于右任,價錢也一直是很高的。”
“現在市場都細分了,原來收藏這類東西都很便宜。一幅皇帝御筆對聯也就1000、2000元,現在上千萬的都有。然后是清末狀元們的對聯,還有就是民國時期名人的對聯,價格都起來了。”
至于升值潛力,自然是存世越少的價越高,“像周作人的書法現在就很貴,一小條要七八萬,甚至十幾萬,存世量也不多。”另外,在當時社會影響力越大的名人,受關注程度越高,價值增長得也越快。“孫中山的好些書法,現在有的要200萬-300萬一張,比如‘天下為公’和‘博愛’。前些天在上海就拍了一幅孫中山的書法,記得是300萬成交的。”
很多人非常喜歡毛澤東那龍飛鳳舞的草書書法,但謝飛表示,因為種種原因,目前毛澤東書法還沒進入市場流通,但共和國其他開國元勛的作品已有拍賣。“在一些拍賣會上,朱德的書法就賣得比較貴,要100多萬。另外像清代洋務大臣張之洞、左中棠、李鴻章、林則徐等人的字,這兩年也漲得比較快,原來是幾萬塊錢一件,現在好多都要幾十萬。”
扇子方面,價格也是一路高漲。“我認識很多喜歡收藏成扇的客人。目前扇子的價格也很貴,要集齊100把扇子,湊個‘百扇堂’,大名頭的(比如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每把100萬都打不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