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膚的《與通判承議札》書札(局部)。
有關(guān)“故宮曾于1997年拍得并收藏了五件一度流失海外的北宋珍貴書札,并于2005年再次‘現(xiàn)身’文物拍賣市場,并以超過1997年購入價3倍的價格,被拍出易主”的消息近日在坊間傳得沸沸揚揚。雖然故宮已經(jīng)出面進行了澄清,但是其中還是疑云重重。在此,筆者并不想對于究竟是不是故宮買了這幾件書札進行深究,只是對于這五件北宋書札的“前世”和“今生”進行一下剖析。
宋代的書法重視審美情趣和情意,目前傳世的宋代書法基本上以書信為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書札”。這五件引發(fā)市場關(guān)注的北宋書札,分別是富弼的《兒子帖》、呂嘉問的《與元翰札》、左膚的《與通判承議札》、何栗的《屏居帖》和石介的《與長官執(zhí)事札》。
在目前的媒體報道中,基本上都是說在1996年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50萬美元購回。但通過翻閱當年的拍賣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并非一般的拍賣會,而是“上海張氏涵廬舊藏——宋元翰牘明清書畫精品”專場。在這個專場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多件在近年來拍賣市場上創(chuàng)出天價的拍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中拍出1億多元的《局事帖》,它在1996年專場上以50.85萬美元成交,為當時中國書法作品的最高成交價。2010年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曾紆《人事帖》以4100萬元落槌。在那次專場拍賣會上,宋朝曾鞏、蘇軾、朱熹、曾紓等(書札)都拍出了當時的高價。與此相比,這五件宋人書札的名頭就比較小了。目前,許多人都關(guān)注到這批書札原為書畫鑒定家張珩所持,后售與書畫收藏家張文魁,即張氏涵廬主人。但事實上,從收藏印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張珩之前的藏家也是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富弼、呂嘉問、左膚和何栗的書札之藏家是譚敬。石介書札的藏家是許源來和其兄許姬傳,曾鞏《局事帖》和曾紆《人事帖》則是許姬傳的舊藏。在民國的收藏史上,許源來、許姬傳、徐邦達、張珩、譚敬、蔣谷孫、王季遷等來往非常密切。
1997年,五件北宋書札出現(xiàn)在北京翰海1997年春季拍賣會上,以總價682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在北京翰海2005年春季拍賣會上,這五件北宋名人書札以2200多萬元的高價成交。這五件北宋書札并非就從此在江湖上消失了。在2009年北京翰海15周年慶典拍賣會上,這五件宋人書札又再現(xiàn)拍場,并在當年的翰海為15周年拍賣做的宣傳文章《文翰至寶,藝海稀珍》中也進行了介紹。但從拍賣記錄來看,都沒有成交。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在這五件拍品的說明中,都表示它們曾經(jīng)在北京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書法卷》中著錄過。這本書籍中所收中國古代書法墨跡,選自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公司和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這基本上也大致說明了這五件北宋書札的出處。但是在沒有成交之后,這些信札在誰手中,目前依然是個問號。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