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著名藝評家)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際藝術市場迭創佳績,大眾媒體對當代藝術的宣傳力度亦不斷加強,此次首屆全國九省市藝術聯展便是這方面的一個大膽創新。如今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超越狹小的專業圈,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視野。然而,當代藝術與尋常百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距離,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藝術與大眾的關系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永恒話題。披覽人類藝術史,藝術與大眾就像是一對同向而行、彼此相隔、永難靠近的情人。不少中外藝術家都曾努力彌平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取消藝術家與大眾的差異,但是,這樣做的結果非但沒有拉近藝術與大眾距離,反而擴大了兩者間的鴻溝。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對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學習模仿期,進入21世紀之后,到達一個獨立創造的新階段。中國當代藝術對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巨變時代的中國社會、中國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它不僅對我們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警示,也給我們展示出未來的希望。雖然與西方當代藝術相比,中國當代藝術無論在藝術形式的豐富性與新穎性上,還是在表現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著相當大的距離,但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中國當代藝術仍然不是一個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對象。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藝術的價值往往與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說,與大眾距離越遠的藝術,其價值越高;反之,與大眾距離越近的藝術,其價值越低。正因為如此,藝術永遠渴望超凡脫俗、創新求變。上述西方現代藝術的種種離經叛道,雖然與大眾格格不入,但其突破傳統、挑戰陳規的藝術觀念,不僅給西方人帶來了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而且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對于尋常百姓,即使他們看不懂、甚至從不關心當代藝術,也不妨礙他們成為當代藝術的受益者。
實際上,與“85美術新潮時期”藝術家居高臨下、自命不凡的創作立場不同,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經改變了策略。如何用樸實的藝術語言表達深奧的寓意,如何讓藝術更好地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要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主要靠大眾的自我素質的提升,因為藝術永遠是為那些想要理解并親近它的人而存在的。當然,大眾文化修養的獲得則依賴社會系統工程的完善。強大的物質文明基礎、系統的藝術知識教育和每個社會成員對崇高精神的渴望,都是造就懂得藝術、懂得審美的萬千民眾的必要條件。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即使當代藝術遠離普通大眾,它也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提高中國民眾生命質量的重要力量。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上的影響證明,它已經真正變成了中國當代文化走向世界、迎接挑戰的軟實力。
作者簡介 著名藝評家、西方美術史研究學者;198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先后留學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研究院(1997—1998年)、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文學與哲學學院藝術史系(2002—2003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美術系教授;《美術觀察》雜志編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