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戰紀》手稿(封面) 圖片來源: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武漢戰紀》手稿(目錄) 圖片來源: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武漢戰紀》手稿(正文) 圖片來源: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武漢戰紀》手稿為熊炳琦手撰,長29厘米,寬20厘米,封面墨書“武漢戰紀”四字,全書共十六章、162頁,約兩萬三千字。熊炳琦為北洋軍政要員、武昌起義后,隨馮國璋赴前線鎮壓,任第一軍司令部機要參謀官。此戰紀詳細記錄了清朝新式軍隊——北洋六鎮開赴武漢鎮壓辛亥革命的歷史,為現存唯一的一部由清軍參戰高官記錄鎮壓武漢辛亥革命全過程的內部手稿,且以“日記式”記錄了清軍鎮壓武漢辛亥革命的全過程,對事件發生時間、狀況記述精確詳盡。據悉,此手稿目前估價為180萬至220萬元人民幣。
在該戰紀中,從武昌首義后,北洋新軍接命開赴戰場鎮壓,出發前軍隊的組成、配備、對革命軍的軍情了解,主要戰場的兵力部署和戰斗情況,一直到南北議和雙方停戰,均有詳細記錄。以往記述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多是出自革命人士的回憶,對革命內部陣營軍事情況披露較多,但對清朝新軍內部的軍事動向甚少提及。如: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和臺灣國民黨黨史館收集有關武昌起義的史料最為豐富,但類似的資料卻是空白。這本手稿恰恰補充了原有史料的缺失,可以說,它是目前所見唯一一本完整記述了清朝新軍參與鎮壓武漢起義全過程的內部軍事情況手稿。撰寫人熊炳琦為當時清朝新軍中的中層軍官,對軍中諸多軍事部署的情況了解比較全面和準確,更增添它的歷史意義和史料價值。
《武漢戰紀》手稿之前從未曝光,此次是其首次現世。以下摘自原文第八章《大智門之攻擊及漢口市街戰之狀況》:“混成第三協及第二鎮即遵軍命令,各命令所部于初七日早七時全線仍然攻擊,敵軍頑強抵抗,敵之山炮四十余尊炮火極盛,我步兵前進損傷甚多,革軍利用租界之屏障,潛伏鐵路南北橫亙之路堤,我步兵及炮兵射擊殊少效力漸有不支之勢,幸前戰線官長奮勇督戰經持,至午后一時,混成第三協炮隊來到于劉家廟以南村落東北端放列射擊其路堤潛伏之步隊,革軍即行搖動后退,混成第三協方面乘機進行攻擊,同時第四鎮亦占領跑馬廠西北端,二時半鐘,革軍又以優勢之兵力從日租界繞行攻擊第三協之方面,當時受包圍漸漸搖動,而第四鎮方面前方一帶有水堤一帶阻滯頗難進行,又無法可以赴援,混成第三協方面雙方告急報告接踵而至,第四鎮統制當即派參謀官奉攜無論如何困難務須勉勵前進之命令,馳赴前線,第七八協統領當即拔刀身先士卒,冒險越過水堤,各管帶督率前線之兵奮勇爭先鳧水前進,入水淹沒排長一名、兵本十數名,時革軍射擊極盛,我前線兵卒損傷亦多,當此我野炮變換陣地開始猛烈射擊斃敵無算,此時在混成第三協方面之革軍見我右翼前進甚猛亦漸次動搖,第三協乘機突擊,至午后四時革軍勢力難支,全線向大智門方向退卻,我軍遂追擊至大智門,為時已晚以是大軍只占領大智門及屆以北之線,革軍即在劉家花園及漢口北端之線停止。”可見此手稿資料之齊備,敘述之詳細實屬罕見。
撰寫本戰紀的熊炳琦先生(1885—1959),名炳琦,字潤丞,號問梅老人,中年始以號行之,原籍山東濟寧。北洋軍政要員。青年時在保定入伍,畢業于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和參謀學堂(系北京陸軍大學前身)。初任北京禁衛軍二等參謀官,曾三度赴日考察軍事及觀操演習等。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后,隨馮國璋馳赴前線鎮壓,任第一軍司令部機要參謀官,深得馮國璋、曹錕之信任,北洋政府成立后委以直隸都督府參謀長、江蘇都督府參謀長、北京陸軍大學校長、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等職。1921年“魯案”發生后,會同外交使團王正廷去青島與日本交涉,負責回收青島租界主權,功不可沒。1922年7月授為昌威將軍,9月封為山東省長,同年12月1日,北洋政府成功接收膠澳商埠(青島)行政管理權,以熊炳琦兼任膠澳商埠督辦。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時,他曾給予輿論與財政的支持,起到關鍵作用。1924年3月曹錕失敗后,熊氏退出政界,轉為實業, 寓居天津。1937年天津淪陷,拒絕出任偽職。新中國成立后出任人大代表。熊先生一生經歷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巨大變革,許多重要歷史事件與之密切相關,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時代變遷的縮影。
特別值得一提,熊炳琦先生作為當時的山東省省長兼膠澳商埠督辦的身份,于1922年代表國民政府從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比光衛手中正式接管青島的管轄權,標志著經歷過德、日兩代殖民主義統治25年的這座工商港口城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是一個重要事件。青島是20世紀中國收回主權的第一個城市,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少有的足以振奮民族精神的外交成果,此舉也令熊老載入史冊。
《武漢戰紀》分十六章,均為熊老手撰,分別蓋有“熊炳琦印”、“熊問梅”二印。書中有多處反復修改之處,也均出自熊老之手。
據悉,嘉德四季第27期拍賣會將于9月14日至16日預展,17日至20日拍賣,將有中國書畫、瓷器家具工藝品、中國油畫、古籍善本四門類的拍品亮相,地點均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武漢戰紀》手稿將同期展出,并于9月19日下午1點半上拍古籍善本專場。
《武漢戰紀》十六章內容
第一章 第一軍出師準備及兵力之編成
第二章 革軍之狀況
第三章 第一軍灄口以北集中計劃
第四章 對于武漢攻勢地形上戰略之概觀
第五章 出師訓令及灄口附近之防御
第六章 漢口攻擊計劃
第七章 灄口隘路通過及劉家廟之占領與海陸軍連絡法
第八章 大智門之攻擊及漢口市街戰之狀況
第九章 漢口占領后兵力之配備及善后之處置
第十章 漢陽攻擊計劃
第十一章 漢口王家墩附近之戰斗
第十二章 混成第十一協之迂回運動并二道橋兵艦之戰斗
第十三章 混成第六鎮于四平山、黑山、大別山一帶之占領并灄口二道橋附近之戰斗
第十四章 黃陂附近革軍之擾亂與混成第十九標之攻擊
第十五章 黃陂附近混成第十協之戰斗及其配備
第十六章 陷落漢陽后我軍兵力之配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