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拍”歷來被看作藝術品市場的亂象之一,而很多人又將“假拍”歸咎于拍賣公司的道德操守,事實并非如此。
美國經濟學家赫舒拉發在其《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一書中講解“效用”時,引用了進化論觀點:所有生物的體型及其行為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界迫使每種生物在與其他生物競爭時,爭取生存成功率的最大化。比如鳥類的高超視覺、蝙蝠的高超聽力,并非它們自己的設計,而是自然界適者生存法則選擇的結果。同樣,人類的行為偏好也并非自己刻意為之,而是社會生存環境的選擇。
拍賣公司采取的經營方式,同樣如此。
作為企業的拍賣公司,必以營利為目標,“假拍”如何讓它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呢?拍賣公司的主營收入是傭金,它一般會向買賣雙方(買受人和委托人)分別收取落槌價10%左右的傭金,其實際盈利額完全取決于成交額的多寡。成交額不僅是提取傭金的基數,還會作為企業實力的標志,被客戶看重。成交額越大,說明企業的實力越強、拍賣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越能吸引委托人和買家進場,越能提高其收益。這樣,拍賣公司便有了夸大成交額的沖動。
那么,拍賣公司虛報成交額是否存在風險呢?
風險之一,是可能增加納稅額。按現行稅法,拍賣公司需繳納營業額5%的營業稅。拍賣公司必須仔細權衡,因虛報成交額招攬生意獲得的傭金,能否多于多繳的稅款。如果拍賣公司已經按真實營業額完稅,并不涉嫌偷漏稅,虛報成交額與稅收征管的脫節,讓拍賣公司的稅務風險幾乎為零。
拍賣公司虛報成交額的風險之二,如果被客戶識破,信譽可能大打折扣。依常理,買賣雙方在虛報成交額誘導下入場,是虛假信息的受害者。但事實上,目前活躍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多是投資者,許多人既是買家也是賣家。在愈演愈烈的大牛行情中,他們不但沒有受害、反而得利。
在演繹多年的“假拍”大戲中,唯一可能吃虧的是不諳行情的跟風者。他們多由股市轉戰而來,對藝術市場陷阱知之甚少。糟糕的是,在藝術品拍賣行業內,還沒有建立及時公布經營情況及數據的制度,相關的監督機制也并不健全,跟風者很容易成為任操盤者宰割的“魚肉”。
“假拍”可以繼續多久呢?還要看未來的生存環境能否繼續讓拍賣公司因“假拍”獲利。
據說,一種生活在6000余萬年前的食草恐龍,因為食物豐盛越長越大(重達百余噸),后來卻由于植物大量消亡而遭遇滅頂之災。但愿這種悲劇不要在“假拍”者中上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