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濤《秋林人醉圖》局部
讀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清代四僧之一石濤所繪的《秋林人醉圖》,首先被其畫上的長題書法和詩句所吸引,此畫“秋”和“醉”的主題已在他的題詩中表露無遺,讓人對這位寫意大家更加深了一層敬意。其題曰:“常年閉門卻尋常,出郭郊原忽恁狂。細路不逢多揖客,野田息背選詩郎,也非契闊因同調,如此歡娛一解裳。大笑寶城今日我,滿天紅樹醉文章。”而為滿足求畫者要他“以萬點朱砂胭脂亂涂大抹秋林人醉一紙”的命題,石濤于是乎“發大癡癲,戲為之”。在“秋”和“醉”的主題下,《秋林人醉圖》終于成就了此“大塊文章”,且是畫風更加豪放的“醉文章”,真率直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大氣之作。而這位被人們戲稱為“人癡,語癡,畫癡”的天才畫家,在畫完后,仿佛還不盡興,又以狂詩復題:“頃刻煙云能復古,滿空紅樹漫燒天。請君大醉烏毫底,臥看霜林落葉旋。”這是何等的狂癲!
石濤(1630-1724),“清初四僧”之一,畫家,僧人。其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當代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此幅《秋林人醉圖》,全圖近景樹石用線大膽,水墨淋漓,前方的留白和遠山云煙交相輝映,在墨與色渲染下,整個畫面層巒巔峰,霧氣蒼茫。畫中景物層迭、樹木茂密。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水的空靈和云霧的蒸騰,避免了過分的迫塞。在筆墨技法上,山石用皴法,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密集的破筆苔點,使山勢更顯蒼莽,墨色干濕濃淡恰到好處。 在“萬點朱砂胭脂亂涂大抹”下,呈現出深沉的秋意,晨霧迷離中若隱若現的村落,一橋作為“畫眼”被置于中央,彎彎的橋拱下,潺潺溪水貫穿畫面,人物行于山水之間,閑庭信步。上方大面積留白,猶如晨曦迷霧,朦朦朧朧,正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彷佛讓人置身于幽美靜謐的秋色佳景之中。右上方配以婀娜多姿的數體三題,書畫相和,賞心悅目,使畫面顯得愈加瀟灑秀麗,這一時期是石濤在繪畫筆墨上得心應手、在理論上能自成體系,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藝術風格的時期。
此圖原為美國收藏家顧洛阜收藏,后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顧洛阜(John M Crawford Jr,1913-1988)齋號“漢光閣”。以收藏中國古代書畫聞名,顧洛阜出生于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故世之后留給顧洛阜一筆可觀的遺產。顧氏因此不必為生計而擔憂。他遂開始收藏英文善本書籍,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轉而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當時他請一位日裔美籍古董商瀨尾梅雄為其掌眼,購藏了一批張大千曾著錄于《大風堂名跡》之中的書畫名跡,先后有21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宋人李結的《西塞漁社圖卷》(后有范成大、洪邁等7位宋人題跋)、宋人郭熙的《樹色平遠圖卷》、宋徽宗的《翠竹雙禽圖卷》(一名《竹禽圖》),另外還有馬遠、劉松年、梁楷、李迪、吳鎮、倪云林、沈周、唐寅、仇英、石濤、八大、王翚等畫家的名作。
1962年,顧洛阜借紐約摩根圖書館首次舉辦藏品展覽,并出版展品圖錄,曾經轟動一時。在近30年的收藏生涯中,顧洛阜總共約收藏有200余件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另外還有少量的當代中國畫作品。 顧洛阜無子嗣,故不存在財產繼承人問題,從1981年起,他逐步開始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捐贈或“半賣半捐”自己的藏品。在1984年10月,大都會博物館為顧洛阜捐售藏品舉辦了一個展覽會,并出版了一本展覽畫冊《清冊》,共計展出177件(組)書畫作品。
顧洛阜生前曾經出版有多種自己的藏品集,《顧洛阜藏中國書畫譜》(1962)、《從顧洛阜藏品中看文徵明和他的朋友》(1974)、《中國書畫概觀》(1978)、《顧洛阜藏宋元法書名跡》(1982)等,身后還出版有《形象之外:中國書畫(8-14世紀)》(1992)。上述圖書或目錄大多是為了配合展覽而出版,且均為英文。從展覽及其出版物可見其收藏的水準和重要性,而本文所講的此幅《秋林人醉圖》也堪稱其中精品,石濤以“滿天紅樹醉文章”之豪情書寫作畫,是其恣肆灑脫的藝術風格具有代表性的畫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