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上海世貿商城拉開帷幕的2011(第十五屆)上海藝術博覽會,“新海派”將成為一抹亮色。應上海藝術博覽會特邀,本市收藏“新海派”書畫作品享有相當聲譽的路畫廊藝術機構將在本屆藝博會特辟占地240平方米的專門展區,集中展示方增先、施大畏、張桂銘、周慧珺、韓天衡、馬小娟、韓碩、盧甫圣、張培成、蕭海春、樂震文、何曦、朱敏、丁筱芳等當代海派名家的100余幅精品力作,扛起“新海派”的大旗,力圖重振“新海派”聲威。這也是上海藝博會歷史上規模最大、參展畫家最多的“新海派”書畫藝術專題展示會之一。
“海上畫派”興起于一個半世紀以前,可謂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畫派,參與畫家之眾多、持續時間之綿長、繪畫風格之紛繁、產生影響之深遠,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上并不多見。對于海派繪畫,人們普遍對“文革”前已經成名的近現代海派書畫家比較認同,而對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新海派”書畫家,無論是就學術的層面而言還是從市場的角度看,都缺少應有的重視,更缺少完整、系統的梳理與理論總結,這與目前“新海派”已具備的整體實力明顯不符。因此,從學術和市場的雙重角度重估“新海派”書畫,自然也就成為學術界和收藏界近來屢屢提及的話題。
不缺亮點缺了解
據路畫廊藝術機構“掌門人”路亮介紹,近一兩年“新海派”藝術越來越受到認同。今夏,滬上兩個集中展示“新海派”書畫風貌的學術性展覽令人刮目相看。華府藝術空間推出了《境心當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藝術家新作展》,展出張桂銘、王劼音、張培成、何曦、蔡廣斌、陸春濤6位畫家的精品;而藏真海派美術館也舉辦了《海派當代名家提名展(一)》,推出陳家泠、張桂銘、羅步臻、戴明德、張培楚、王健爾、王孟奇、張培成、盧甫圣、施大畏等10位海派當代名家的力作。原來,海派藝術家大多在家門口“舞大刀”,而最近,上海多位知名“新海派”藝術家接連應邀在北京舉辦了多個學術性展覽。不少北京評論界人士認為,“新海派”書畫有鮮明特色,理應取得與上海相匹配的地位。
路亮說,長期以來“新海派”受到低估,大概是因人們厚古薄今的固有思維在作祟,總覺得老的比新的好,自然而然地對當代的畫家以及作品關心就少了。“其實,‘新海派’繪畫的代表人物并不年輕了,像張桂銘已過古稀之年,年輕點的如馬小娟也50多歲了。他們的藝術創作都已經過多年的積累,守常達變,另辟蹊徑,形成頗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有出藍之譽。‘新海派’不是缺乏藝術亮點,而是外界缺乏深入的了解。”
“新”在于當代精神
路亮告訴記者:“‘新海派’主要指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顯示出旺盛創作精力的一批畫家。他們活躍在上海灘,代表了當代海派畫家的總體風貌。在題材選取、創作方法、審美旨趣等方面,‘新海派’都跳出了傳統海派的圈子,有著濃郁的個人化傾向。雖然他們各自的風格不盡相同,但無一不具有鮮明的當代精神,比如吸收并消化外來的藝術元素、注重想象空間和心理體驗。”“你看馬小娟筆下的《紅樓夢》人物,盡管取材自古典,用的是工筆,造型方面卻適度運用夸張、變形,略帶現代味道,又不失國畫的抒情和含蓄。施大畏畫人物,把具象和抽象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語言結合在一起,重神似甚于形似,往往給人一種磅礴的氣勢。”在談到“海派”花鳥畫時,他說:“有人說,有了張桂銘,中國的花鳥畫才走進了現代。他的創作世界馳騁著幻想的線條和色彩,靜與動交織出一種禪意。”
藏真海派美術館館長萬峻池也指出:“驀然回首,你會發現海派當代名家的許多力作予人的不僅是驚喜、贊嘆,更是期許、注目與暢想。他們既是傳統海派的守望者,又是新時期水墨的拓荒人,使古老的傳統繪畫融入日新月異的都市生活。”
佳作尚處價格洼地
今年夏天,海派代表人物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在杭州西泠印社春拍上以1.67億元成交,海派繪畫首次闖入“億元俱樂部”??上?,“新海派”還處在價格洼地。“是重估‘新海派’的時候了!”路亮感嘆。據了解,京津畫派、金陵畫派、長安畫派等代表性畫家畫作的市場價格普遍是“新海派”代表性畫家畫作市場價格的4至5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海派”真正的學術和市場價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應重估新海派書畫的價值”
“應重估新海派書畫的價值”
“應重估新海派書畫的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