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與宋滌先生閑談,又聊到了我們經常說起的話題:關于他彩墨作品中的“色彩”和“陽光”。在過去的文章中,我曾說宋老師是在用“色彩玩陽光”,看過他作品的人都會覺得這話不假。無論是晨光熹微,還是陽光明媚,亦或是暮景殘光,在宋老師的作品中,都能令觀者明明白白地看到和感受到看到的是光線,感受到的是時間。
我笑稱宋老師的作品同他的為人一樣,都具有“時間觀念”。
人們在看到一幅山水畫時(我說的是傳統(tǒng)水墨中國畫),往往會問,這畫的是哪兒?卻少有人問,畫的是什么時間?不知何時,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習慣了對中國畫中“時間觀念”的淡泊與寬容,對“時間”的要求,僅停留在“季節(jié)”與“白晝”的范疇,卻少有再進一步清晰分辨的要求。久而久之,在我們的思維中,中國畫沒有“時間觀念”似乎已成為定式。
可能有人要說,中國畫講究的是“意境”,“無需”同西畫那樣客觀地“照搬現實”。我在這里暫且不談“寫實”與“傳統(tǒng)”的關系(雖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放在國畫界,卻成了一句兩句說不清的“對立”之事了),只談“無需”與“無能”的關系。到底是“不需要用現實表達意境”還是“沒有能力用現實表達意境”,這在根本上是兩種性質的問題。
看過了太多沒有“時間觀念”的山水畫后,再看宋滌先生的作品,直觀地說,他的畫掛在那里,如同在墻上開了一扇窗戶,使觀者瞬間將窗外的美景盡收眼底。它讓人在一個整體情境中知覺物我合一。若說中國畫的感動,最大的致因莫過于此。根本無需思考“時空”的問題,因為,一個站窗前的人怎會不知道自己身處的時間和地點呢?而對于所謂“意境”的感受,已然身臨其境,當然自在人心,外人不必多言,甚至此時作品上的任何一個文字都成了多余,更何況作者“強加”上去的詩詞歌賦?
清晨帶給人激情、希望與人世的至真之境;黃昏帶給人深沉、安寧與渺遠的無盡遐想。倘若連“清晨”與“黃昏”都無法辨別,又何談“意境”呢?
欣賞過具有“時間觀念”的作品后,具備正常審美能力的你還會認為“中國畫無需用現實表達意境”嗎?相反,你一定會認可,在繪畫藝術方面,同為人處世一樣,有“時間觀念”絕對應稱之為一大“美德”!
只可惜,當今的中國畫壇,具有如此“美德”之作品實屬稀少啊!
關于中國畫的“時間觀念”
關于中國畫的“時間觀念”
關于中國畫的“時間觀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