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啟和作品《疏林遠岫圖》

戴啟和
戴啟和,號長松館,1955年生于黑龍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創作院畫家,中國長城書畫院畫家,《書畫中國》雜志社社長,“十月畫會”會員。先后結業于中國國家畫院周韶華工作室,吳悅石工作室。作品及專題介紹見于多家藝術媒體。出版有中國書畫世紀經典——《當代國畫家全集·戴啟和卷》,《問真集-戴啟和卷》。
長松問真 山水會心
——感受著名畫家戴啟和
兩年前,初識了戴啟和,這位大我30歲的老大哥。之后的攀談中,得知竟與他同住一個小區,而且兩家離得很近,越過花壇往東,看到最茂盛的植物、貌似仙境般的寓所就是戴啟和的住處。這里一年四季都會散發著濃郁的清香,如夢境、如香壇。
戴先生不善言談,事無掛閑般的靜謐,讓你感覺到他似乎與世隔絕,但談及書畫,卻也滔滔不絕。難怪自古至今我們所熟知的書畫先賢,大多以“木訥”稱頌,戴先生的木訥是來源于對藝術的癡迷。
先生是黑龍江人,抱著對藝術的情懷舉家遷往北京,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漂”。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如今在畫壇扎穩了腳跟,以戴氏山水獨步京華。從黑龍江來到北京之際,他從鉆研書法逐漸轉向繪畫創作。他曾師從于周韶華先生學習中國畫,從前年開始又問學吳悅石先生??梢哉f,從“書”到“畫”的轉變,也為他的藝術語言有了更好的表現。因此,我覺得戴先生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從師歷程,更離不開他“書畫融合”的技法錘煉。
畫家說“繪畫是把瞬間變為永恒,繪畫的最高價值在于它的永恒性。”這和印象主義畫家莫奈說的:“我的功績只是在于直接描繪自然時力求把所感到的瞬間印象表達出來。”多么相似。而畫家戴啟和不只是停留在表現瞬間的感覺,也在訴說,在表達內心情思。在畫家來說,“繪畫是用筆墨寫作,畫中一點、一線、一塊色調、一片水墨都是語言。”這正是文人畫家在筆墨上所追求的。筆墨是畫家的語言,是用以表達內在情思的工具,這就要求語言暢達,不受清規戒律的拘束。因此戴啟和的畫沒有受傳統技法的限制,但是對于書法線條的錘煉,又使他并未脫離傳統。
在戴先生的畫作表現中,不僅僅拘于傳統筆墨,而是服從于表現的需要來調節整個畫面。雖有自己的創意,但揮灑中亦具筆墨意趣;雖不受中國傳統表現方法的約束,卻又能回歸到傳統。景色的表現并沒有拋棄筆墨傳統,而是把傳統融會在表現物象與情思的要求中。戴先生是以景抒情,通過外在景物抒發內心的情思。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景物并“無情”,而是畫家藉景物以抒發所引發的情思,再通過觀眾的聯想,從而感到作者的寄托。戴先生不是銳意仿效古人的筆墨,而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懷中形成自己的筆墨。
繪畫藝術的風貌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共同體現的,要作品更具有鮮明的個人和時代特色,就要在實踐中積累和豐富表現手法的同時,充實作品的“內涵”。繪畫作品不只是表現技法的某種“創意”,更重要的是作品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意趣。戴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深刻觀察體會和對繪畫技巧的不斷探求以及在書法上的造詣,使得他的繪畫更具有文人氣質。
戴先生的山水畫,更多的是追求“古意盎然”的意境。我拜讀過很多戴先生的山水畫,印象最深的是山水四條屏作品,描繪的是山澗清幽的景象,整個畫面和諧統一,在畫面表現上更多的是體現出自然的生命力以及對桃源仙境的憧憬,畫作與作者在心靈最深處達到了默契。這種高度表現是戴先生對意境的深刻體悟,將自己的情思融入到畫作中,可謂“天人合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