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說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而這種文化上的進步,應該說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便是文化上的自覺。人們文化上的創造性活動,自覺性越強,盲目性就越少,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就越高,就越有可能實現更充分的自由,進而更有利于推進文化上的進步。《紅旗文稿》發表的云杉《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一文,立足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緊密聯系國內外文化發展的歷史經驗,對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等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理論闡述,對當代文化建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其中提出的一些理論命題及其闡發的理論見解,對于當今的文藝創作來說,同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啟示意義。
文藝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形態,文藝創作也許是最富有自由自覺特性,也是最需要自由自覺精神的創造性活動。文藝創作一方面要求外部環境條件的自由,比如期望少一些強制性干涉,少一些人為的束縛,多一些自由選擇和發展的空間,多一些如列寧所說的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等等。在這方面應當說已經不是多大的問題,當今文藝創作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多元開放、自由寬松的活躍時期。而另一方面,則是取決于創作主體內在精神的自由。對于當今的文藝創作而言,如何少一些功利的謀算,多一些對藝術規律的尊重,多一些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也許是更為重要也更值得關注的方面。其中,如何增強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藝創作本身的自覺性,則又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文藝創作活動中,自由與自覺始終是相互關聯的,沒有自覺就談不上自由。非自覺的盲目的創作活動不會是自由的,追逐利益、跟著誘惑走的創作也不可能是自由的,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創作活動,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自由境界。云杉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論述,的確可以引發我們對一些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討。
首先,有必要深化對于文化功能的自覺意識,使文藝創作更好地適應當今時代的社會需求。
正如云杉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過去對文化作用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為一種手段、作為一種支撐來強調,比較多地強調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這無疑是合理和必要的。但這并非文化的全部功能,從另一個方面或層面來看,文化還應當是人的一種精神上的內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終生相伴的需求。人們不僅需要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依歸。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不能說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精神撫慰的任務更加繁重。因此,必須在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時,更好地用文化溫潤心靈、舒緩壓力、涵養人生,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多樣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這在關于文化功能作用的認識方面,應當說是一種拓展和深化。
通常說“文學是人學”,又說文藝是“情感的藝術”,這實際上意味著文藝本身是植根于現實人生,關乎人性和人生意義,關乎人的心靈情感世界的。真正自由自覺的文藝創作,總是根源于文藝家對人生的深切體驗感悟,融入自己豐富的思想情感,包含著對生命價值的關切,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對社會生活、歷史興衰與世道人心的睿智觀照和深刻領悟,因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與人生智慧。所有這些通過藝術的表現與傳達方式,更容易抵達人們心靈情感的深處,從而給人以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滋養。此外,文藝還是審美的藝術,它為我們創造和呈現一個藝術審美的世界,啟示我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有利于培養人的審美情趣,引導人們追求詩意的生活,崇尚美好的境界,使人心凈化、人生美化,從而將人們的精神引領到一個美好的審美境界,這無疑是藝術審美的獨特價值和魅力之所在。其實對于當今社會的人們來說,比急于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更緊迫的問題,還是如何在此過程中避免價值的迷惘、人性的迷亂和人生意義的迷失,避免人為物所役,情為欲所擾,心為身所累,從而真正葆有健全的人格,真正合乎人性地生活。如果只知無止境地追逐物質生活的富裕,生活過于物化和功利,缺少起碼的審美體驗、審美感悟和審美情趣,缺乏應有的審美想象和審美超越,那就將會使人的藝術美感日益枯萎,心靈之泉逐漸干涸,乃至心如枯槁,精神麻木,這樣的人生至少是有缺憾的。文藝“以文養人”的獨特功能恰恰體現在這里。問題只在于,我們的文藝家是否真正具有這種主體自覺性,是否真正自覺地意識到了文藝的這種特性與功能,從而通過自覺的創作活動去實現這種功能,在人心凈化和人生美化方面發揮更切實的作用。
其次,有必要增強關于文化價值觀的自覺意識,使文藝創作起到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
云杉的文章指出:文化的靈魂是什么,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講軟實力、文化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一種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這是從國家民族文化建設的高度,來看待價值觀在文化建設中的靈魂作用。其實,文化價值觀最終是要作用和體現在國民精神上,也就是要落到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來引導和鑄造國民的精神靈魂。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價值觀無疑是一個人的靈魂,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選擇和實踐追求。因此,社會風氣的好壞,社會現代化和文明進步的程度如何,最終也是價值觀在最深層起著最根本的支配性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高度重視文化對于價值觀建構的重要作用,在當今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條件下,尤其需要重視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在這方面,文藝創作同樣值得反思并努力增強自覺意識。
從我國傳統文藝價值觀念來看,歷來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傳統,其中核心的東西,其實就是用那個時代的主導性價值觀教化民眾,建設以禮治德治為基礎的理想社會。問題在于,如果這種價值觀不是建立在合乎人性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并且這種教化又是過于嚴酷和強制的,那么就容易導致對人性的壓抑,對其他合乎人性的價值因素的排斥,以及對文藝多樣性價值功能的遮蔽,由此而帶來后人對這種傳統觀念的反思批判便在情理之中。反過來說,如果后來的這種反思批判又導致對“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傳統的完全否定,把對各種“道”如“天道”、“人道”即對自然社會人生人性的認識感悟也一概排斥,導致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完全消解,則又未免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條件下,當代文藝創作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多方面借鑒創新,包括創作題材、創作方法的多樣性探索等等,都已經不成為問題,當今文藝創作中真正突出的問題,恐怕主要是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比如有的盲目追逐后現代文化觀念,極力淡化、消解文藝創作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內涵,或者一味追逐文藝的娛樂化、游戲化,導致文藝在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大潮中失魂落魄、隨波逐流;也有的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陷入了價值迷亂,從社會歷史觀、人生人性觀到藝術審美觀,都難免被扭曲,導致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美丑莫辨,歷史虛無主義蔓延,人生價值觀迷失,審美理想沉落。文藝創作中價值觀的迷亂,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現實生活中不良風氣及其價值觀的影響;然而反過來看,這種文藝價值觀的迷亂,又將會加劇生活實踐中價值觀的誤導。對于當今的文藝創作而言,的確有一個文化價值觀的自覺意識的問題,進而還有文藝價值觀重建的問題,只有我們的文藝家自覺增強這種價值觀意識,并且懂得如何把當今時代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創作,轉換成為文藝作品的價值內涵,才能使文藝真正起到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
再次,有必要增強關于文化責任的自覺意識,使文藝創作自覺擔當起應盡的責任。
云杉在文章中指出,責任源于自覺,行動體現自覺。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實承擔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責任。對于文藝創作活動而言,一方面應當承認,這是一種個體性和獨創性很強的活動,理應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充分尊重文藝家的創作個性和個人獨創性;但另一方面,從創作主體方面來說,則又有必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自覺將這種個人獨創性的活動,納入社會文化大系統中來認識它的特性和意義,從而自覺擔當起應盡的文化責任。如果像有的人那樣,一味強調和追求自我表現,除了表達一己私情和個人訴求之外,對其他一切漠不關心毫不動情,那么這種缺乏責任擔當的文藝作品也會理所當然地被社會所漠視,其意義價值將十分有限。
當今文化與文藝所應擔當的文化責任,大而言之也許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對內而言,是努力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如云杉文章中所說,我們的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人民群眾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眾。那種認為文化是少數人把玩、少數人享用的觀點,同社會主義文化觀是完全背離的。在文化建設上,一定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摒棄“小眾”意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文藝創作來說,也需要走出“小我”、“小眾”,融入“大我”、“大眾”,既用積極健康的創作內容和藝術形式來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致力于用我們時代的先進價值觀和審美理想來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對外而言,則是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努力展現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樹立我們的民族文化形象。如今中國影響在擴大,中國文化吸引力在增強,世界更加關注中國,也更加關注中國的文化形象。如果說,我們豐富博大的古典文化,包括那些燦爛輝煌的文學藝術經典,已經在世人面前樹立了無愧于歷史巍峨高大的傳統文化形象,那么當代中國人就更有責任繼承和發揚傳統,樹立無愧于時代讓世界矚目的自覺、自信、自強的現代文化形象。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今文藝創作也有必要增強這種文化自覺意識,以高品質的藝術創造,在國人和世人面前展現自己良好的文化形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