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里的金錢游戲》 蔡康永 陳冠宇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1年8月
蔡康永(微博)把多年賞畫買畫的經驗和故事娓娓道來,讀者最關心的兩大內容都在其中:讓你擁有賺錢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維,同時在賺錢中處好社交之道。
誰說藝術是圈內游戲?本書作者告訴我們說:只要掌握好人脈、眼力、智慧,藝術與生活是可以相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并能做好的。
畫作像葡萄酒,也要挑年份
要避免被信息誤導,知識就很重要。比如說,你是一個剛入門的人,在東京的藝術博覽會上看到一張草間彌生的作品,色彩豐富、漂亮又大張,草間彌生明明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當代藝術家,但是這件作品定價卻很低,為什么?如果陳冠宇正好坐在你旁邊,你問他這個問題,他可能會告訴你,價格低,是因為畫作上標示的年份不夠好。
葡萄酒有年份,畫作也有年份,這也是知識。畫作的年份不夠好是什么意思?因為那幅畫可能是由草間彌生的工作室助手協助創作,跟某個年份之前完全由她自己親筆畫的作品相比,就會被認為沒那么珍貴。畫面類似的草間彌生油畫,去年賣三百萬,今年,同樣尺寸的卻只賣兩百四十萬元,不是她的作品跌價了,而是因為今年賣的這幅是助手畫的,是studio work,由草間彌生工作室完成的,和畫家完全親筆創作有差別。
不過老實說,對一般買畫的人來講,同樣都是草間彌生,要炫耀品位的話,家里掛一張彩色的草間彌生大南瓜,夠有面子了,也絕對不會有不上道的客人上前檢查說:“年份不夠好喔,是助手幫忙畫的。”
說到工作室生產制,陳冠宇要強調: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成名之后的作品,也是采用工作室的生產模式做出來的。如果你買村上隆的畫或雕塑,所附的證書上,會有藝術家村上隆的名字,同時也會看到參與制作的團隊名字,例如誰畫的底色、誰負責計算機繪圖等。村上隆就像是電影導演,會把演員、美術指導、攝影、燈光等工作人員的名單通通列上去,擺明了就是studio work。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等大師,都是采用工作室生產制的,并不是什么新的做法。只要能呈現大師的美感與創造力,不見得每個環節都要大師親自動手。
拍賣會是近身肉搏的游戲場
電視新聞中,拍賣會動輒拍出價值上億的藝術品,但是想進拍賣會,一定要是大富豪嗎?那可不一定,也有拍賣品是從幾萬元起跳的。你當然也可坐在會場看熱鬧,什么都不買也沒問題。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去拍賣會買畫有一個好處,里面賣的東西大部分都已經在市場上流通,不太會買到完全無法流通的東西。如果你去逛畫廊,那你要有心理準備,你買的這張畫可能永遠賣不掉,也許全世界只有這位畫家、這位畫廊主人,以及你,一共三個人喜歡這張畫。
換作在拍賣場上,就可以觀察買這幅畫時有幾個人跟你競爭,來分析對這張畫感興趣的人有多少。比如說有五個人跟你競爭,最后被你買到了,那么你將來要脫手時,理論上那五個人還是會有興趣才對( 但也只是理論上啦,要提防他們是受委托來拱價錢的臨時演員)。另外,拍賣會還有一個微妙的功能,你可以當場感受到你買的價位合不合理,也就是眾人的競相出價會提供你安全感,讓你覺得自己買的東西是值得的,相對來說,某件作品從頭到尾,只有你一個人出價,雖然輕易買到,心里不免涼颼颼的,不知是不是自己判斷出了問題。
拍賣會現場有點混亂,場內彌漫躁動的氣氛與情緒,所以只在拍賣場買畫的人,很容易頭昏目眩,被牽著走。我有些朋友因為覺得現場很有趣,也來舉舉看,不小心就買到了。雖然有人運氣好,買到的畫后來漲到兩三倍,但也有人立刻成為冤大頭。
新手進入拍賣場,應該感受的事情是,什么樣的畫是真的眾人追逐?什么樣的拍賣過程看起來怪怪的?在現場看節奏可以掌握一二。有些畫一抬出來,起跳價十二萬,大概沉默十秒鐘都沒有人舉,這時候突然有人舉,這很可能就是安排過的。為了不想讓這件作品沒有人出價,畫廊老板可能會在現場護航。有些作價方式則很明目張膽,原本在聊天的兩個人,擺明是朋友,卻在拍賣進行過程中輪流舉牌,互相競爭,實在欠缺說服力。既然是朋友,根本就可以私下商量解決之道,不太可能在拍賣場上殺紅了眼。
我覺得在拍賣場里面,可以抱持著一個最高原則,也就是只允許自己在預算內買到。不一定要買到最便宜,但是超過預算,就強迫自己不再舉牌。比方說,你口袋有五十萬,已經分配好三十萬是要買這張歐陽春(微博)的畫,二十萬要買那座池龍虎的輪胎塑猛獸;后來歐陽春那幅競爭輸了沒買到,如果就此把那三十萬移到后面,總共用五十萬去買池龍虎的輪胎猛獸,這就是超出預算了,這種情況在拍賣上并不少見。要記住,錢不一定非得在今天花掉,如果只是因為今天不愿空手而回,堅持要拎一幅畫回家,很容易會用不合理的價錢買到。買畫一定要照預算買,才不容易掉進有心人士作價的陷阱里。
故事是藝術品的附加價值
你通常也會聽說某些作品的光榮血統,例如,這件作品上幾任的收藏家可能是大導演奧利弗· 斯通或大明星伊麗莎白·泰勒,或者,之前可能是掛在某歌劇院大廳或由哪家倒閉的美術館流出。老實說,買賣藝術品,有時是在買賣這件作品攜帶的故事。就像是現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夫人布呂尼曾經拍過裸照,那張裸照之前的成交價大約人民幣二十萬元,對于大富豪來說并不算昂貴,而且每個客人來家里,他都可以得意地炫耀他墻上所掛:“這是法國第一夫人的裸照。”絕對引起眾賓客歡喜贊嘆一番。你說那張照片本身有什么藝術價值?未必有,可是它很有故事,這是藝術品買賣的附加價值。
當你在一幅畫前面停得夠久,比如說超過了三十秒,拍賣公司人員應該會過來跟你介紹:“這件作品是劉丹還在試驗他畫出中國山水的筆觸那個階段畫的”,或“這張畫一直藏在畫家當年的巴黎房東的遺孀手里,這位夫人最近過世了。”總之話里的信息就是:“你這次不買,就錯過藝術家某個轉變的關鍵或某段離奇的身世了。”而像我這種口味比較奇怪的買家,專家會推薦我注意一些光怪陸離的作品,“這個別人都不敢掛,恐怕只有你敢吧!”這時我當然要理性一點,總不能因為中了激將法,就買一堆會害自己吃不下飯的怪東西呀!
所謂“沖冠一怒為紅顏”,假設林志玲或林熙蕾這種等級的性感女神走進了一場原本氣氛理性平靜的拍賣會,所有在場的男士買家應該會默默地腎上腺素分泌加速,斗志漸長,舉起的牌子都不愿意放下來,可能造成那一張畫,拍價飆到行情價的五倍以上。所以也許拍賣公司每一場都該請一個女明星當藝術大使坐在里面,以其艷光擂起靈魂之戰鼓,看能不能激發雄性的戰斗力。村上隆書里講過一句話,一個藝術家的破紀錄成交價的背后,可能只是某一個有錢人的小老婆說了一句話:“這張畫好可愛哦!我好喜歡!”然后就創造了一個非理性所能分析的天價。
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說法。但是,一場拍賣會里競爭出來的價格,確實經常有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因素在里面,有時候并不能實際反映這個藝術家在市場上的合理價格。
買畫還要通過“面試”
如果你走進一家認真的畫廊,卻完全不是為了欣賞藝術,而是流露出買股票的心態,應該會冒犯一些嚴肅的畫廊主人。嚴肅的畫廊主人,可能不喜歡被問到:“這畫明年會不會漲?”“這幅畫賣兩萬美金,明年會不會漲到三萬呀?”他當然希望賣出的畫會增值,會愈來愈受歡迎,可是畫廊主人比較希望能跟客人談的還是藝術話題,像是“這畫家被認為很有街頭精神,明年還有機會參加圣保羅雙年展”之類的。
如果電視臺老板第一次跟我見面就說:“你的節目可以幫我帶多少廣告進來?”我大概不會跟他合作,我當然知道電視臺找我做節目常常是為了收視率,讓電視臺的廣告滿檔,但我不希望電視臺只把我當成賺錢機器。一見面就談收視率的,這么直率的電視臺我是還沒遇過,大部分總會委婉地說:“我們很喜歡你的主持風格,希望有機會你可以在這里開個節目。”話都是這樣講的,各個行業的人都需要被尊重,包括畫廊主人也一樣。
所以畫廊主人也會倒過來觀察客人,當他問你買畫的原因,而你回答:“我朋友說買這個會賺。”他對你態度會有保留,因為他在認真地規劃他旗下新人的未來,他有他逐步推廣新人的節奏,而你卻擺出一副只想從他的新人身上咬一塊肉下來就跑的態度,他不太可能喜歡你這樣的顧客的。
有對教授夫妻去一家畫廊逛了好幾次,想要買某個藝術家的畫。主人詳細問了夫妻的背景,為什么喜歡這個藝術家,為什么要買他的畫,買了是準備要掛著還是投資,如果要投資會想要多久后脫手,脫手會找拍賣還是拿回畫廊寄賣。聊完之后,那位習慣考別人、不習慣被考的教授先生用臺語撂下一句話:“你面試完了哦!現在可以給我們畫了?”隔天這對夫妻才順利地把畫帶回家。大家都笑這位畫廊主人賣畫像在嫁女兒、挑女婿。
如果你一進店里就指著作品問價錢,有些講究身段的畫廊,會認為你很魯莽。虛擬通路也一樣,用電子郵件跟畫廊往來的時候,最好也要過招兩三回,經過一番寒暄再碰觸價格問題。像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寫信給歐洲的陌生畫廊,第一封信通常會介紹自己的背景、稱贊對方的品位,簡單提到為什么對這位藝術家感興趣。對方如果回信,通常會推薦你幾件作品,但還是不會告訴你價錢。到了第二封,我會問他這些作品的材質和尺寸、年份,第三封才會問出價錢。最后第四封信,當然要爭取一些折扣,但你必須根據前三封信判斷他是哪一派的畫廊。如果他顯示很急著做成生意,你也許可以直接請他給你折扣。你也可以運用你的人脈,例如通過你認識的香港畫廊老板出面,跟對方商量,拿到額外的折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