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打算在17個保留的特色城中村中選址建農民工博物館。可惜博物館選址的網上投票遇冷,參與投票的市民并不多。
廣州打算在17個保留的特色城中村中選址建農民工博物館。可惜博物館選址的網上投票遇冷,參與投票的市民并不多。
博物館選址網絡投票遇冷,不知道博物館建成后會不會也遇冷?在決計動用公共財政建一座農民工博物館之前,這樣的問題相關部門不可不深思,否則,建成后博物館的日常維系和管理費用等一系列問題都會讓人頭疼。
提起博物館,一般人都會很自然想到:那里展出的是文物,是歷史,是記憶,是現實中不再延續(xù)、幾乎絕跡的東西。但眼下農民工遠未到“送進歷史博物館”的時候,出門隨處就能看到農民工的年代,建個博物館該展覽些什么?說實在的,農民工那把子辛酸淚不進博物館也能看到,那點兒幸福也經不起陳列啊。
官方的初衷是想通過博物館展示農民工為推動廣州發(fā)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這一理念本身沒錯,但問題是,農民工的貢獻不是汗珠子落地上摔八瓣、僅僅付出辛勞那么簡單,農民工的貢獻往往是伴隨著城管驅逐、企業(yè)欠薪、上訪討薪等而來的,對于這樣真實而殘酷的歷史,乃至仍在發(fā)生的現實,農民工博物館是否有勇氣將其全面展示出來?
所以說,農民工博物館真正的棘手問題就在于其展品,到底展出些什么?有人說,廣州可以向北京的農民工博物館借鑒。我卻覺得很難,因為北京的農民工博物館是一個名叫“工友之家”的N G O組織創(chuàng)辦的,非官方背景,其展品部分來自農民工的自發(fā)捐贈。如廣東一女工就寄去自己的工卡,正面是她的照片和姓名,背面則印著工廠冷冰冰的規(guī)定:上班期間不準上廁所。這樣一件展品,官方主導的博物館有沒有胸懷收藏?
把農民工博物館搞成一屋子血淚史,顯然“不合時宜”,但若一味展示農民工的幸福生活和時代進步,怕是會讓參觀的農民工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原來,自己混得連農民工都算不上了!如此反復權衡之后,我倒是想勸政府部門一句:先老老實實改善農民工的物質生活吧,建博物館這事,交給民間去做好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