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春拍期間,首度推出的大型錢幣專場拍賣取得圓滿佳績,成交業績刷新業內多個記錄,拍賣的專業品質和高端規模推動錢幣市場走勢。
秋拍,翰海在持續推進錢幣板塊的同時,首次將銅鏡納入專拍項目,推出“銅鏡·錢幣”專場拍賣,目前征集活動已全面展開,望各界藏家提供支持。

清代光緒“魯協中”五十兩海關銀
重1825克,“東海關”、“光緒年月”“匠魯協中”,精美品。
市場價格節節攀升,投資收藏潛力巨大。
東海關,于咸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簽定后成立,總部設在山東煙臺。
存世的“東海關”銀錠,形制都是五十兩馬蹄錠,錠面有一橫二豎三個戳記,銘文通常為“東海關”、紀年和銀匠名,銀匠名多為“魯協中”,而從存世品看,此三字字體并不統一。可見海關是將收繳上來的銀兩,交由此人鑄成五十兩大錠后,上繳國庫。除此之外,錠面還有其他零星小戳記。

“一本萬利,順風大吉”花錢
重26.5克,直徑45.9毫米,厚度2.5毫米,極美品。

“吉人天相,富貴壽考”花錢
重48.5克,直徑59.8毫米,厚度2.7毫米,美品。
花錢源于漢代,早期主要是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民間俗稱為 “花錢”。
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這種“錢”,其實是專供某種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紀念品。其中,以“吉語錢”較為普遍,常見為“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天下太平”等,這也反應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明清以降,花錢發展到鼎盛時期,皇宮內也開始鑄造花錢,而民間則開始出現以上等黃銅為材質的花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