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尚作品
《人民日報》7月15日發表的《十大惡俗阻礙文藝健康發展》一文,歸納了當前文藝創作中的十大惡俗: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質、近親繁殖、跟風炒作、權力尋租、解構經典、閉門造車、技術崇拜、政績工程等。我基本贊同這樣的歸納,這些現象在美術界也大都存在,但對“解構經典”一說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的確,像新西游記、新白蛇傳、新……這類經典新編以娛樂的方式去迎合觀眾低層次的審美需求和嗜好,隨意地丟棄了經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意義,而又缺乏有價值的當代解讀或新建構。這樣的“解構經典”當然是一種惡俗。然而,解構經典一定就是惡俗嗎?經典是什么?經典可以被解構嗎?
經典通常指具有典范性和權威性的著作。經典作品往往是在一代人或幾代人的文化積淀之后的一次噴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峰,是后人學習的典范和文化參照。當然,任何一部經典,同時也隱含著一個時代的局限。如果沒有對傳統經典的解構當然就不會有新經典的出現。因此經典當然可以被解構,最終也應該被解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對西方幾千年來貫穿至今的不容置疑的傳統哲學信念發起挑戰和責難,主張打破舊的秩序創造更為合理的新秩序,從而創立了影響至今的解構主義思想理論。
那么,誰有資格解構美術經典?又如何解構美術經典?
事實上,戲說經典那種庸俗的碎片式解讀,或者經典新編那種單薄而幼稚的新“創造”,都不過是對經典的曲解或破壞,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構。解構經典的目的不僅僅是顛覆經典,而是在顛覆中去尋求一種符合當代意義的更新的經典形式和內容。只有熟讀美術經典,對美術經典有深入研究和深刻體驗,而又能切入當代、立足當代審美的藝術家,才有資格解構美術經典。解構美術經典常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經典美術作品的解構,是以當代人的審美視角去審視經典作品所面對的問題,并宣示一種嶄新的審美立場和姿態。如,杜尚給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畫上兩筆胡子,就是對經典作品本身的一種解構,是對西方傳統藝術形式的一種質疑和否定。另一種是對美術經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的解構。在顛覆慣性的思維中創立新的藝術思維方式和美術方法論,并在新的藝術實踐中獲得新的審美內容和文化內涵。如,后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的解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總而言之,解構經典不一定就是惡俗,重要的是看如何解構。
2011-8-2于翠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