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在這個春拍上,捅破了天。
5月22日,中國嘉德上拍的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 篆書四言聯》4.255億元成交。這個數字,在媒體的引用里,已經不下千次。
1917年,當齊白石在北京琉璃廠南紙店賣畫時,一幅扇面的標價為兩塊銀元價格只有同時期畫家金城、陳半丁、陳師曾的一半;1922年賣到100銀元;上世紀30年代上升至白銀200兩。
齊的作品,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向各地藏家,走向拍場,用它質樸清晰的筆墨傳達出齊式中國畫的韻味。
每平方尺124.6萬元
在近現代書畫里,齊白石一直是標桿。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6月30日,自1993年,齊白石書畫作品(含合作)共上拍13903 件次,成交9598 件次,總成交額為91.21億元人民幣。其中,齊白石個人書畫作品(不包含合作)為13081件次,成交9002件次,成交總額為87.75 億元。
今年春拍,齊作品的成交數量為514件,成交額達20.9億元。每平方尺已經從去年春拍時的50.9萬元躍升至124.6萬元,一年時間,翻了兩倍有余,如果同2000年春拍時每平方尺5.1萬元的價格相比,更是翻了20多倍。
實際上,2000年也正是齊白石價格開始啟動的一年,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對齊白石的關注度逐漸提高。
2003年,其作品價格首次突破千萬元,每平方尺超過16萬元。2003年11月2日,上拍于中貿圣佳的齊白石《山水精品冊 冊頁 八開》和《詩意圖冊冊頁 十二開》分別以1661萬元和1452萬元成交。
齊的書畫市場高峰成形于2005年秋。
彼時其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總額分別達至793件、588件和4.09億元人民幣,成交率為74.15%,每平方尺價格已推高至27.6萬元。小高峰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齊的作品自然有所回落。盡管2007年秋,行情略微回升,但金融危機一度影響著這個市場的波動。2009年春,其作品上拍量下降至304件,成交量為245件,成交總額也下滑至1.54億元。
行情的反轉也很迅速,時隔幾個月的2009年秋,借著中國書畫市場的彩頭,齊白石書畫市場行情飛揚。是年,上拍于北京保利的《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 冊頁 ( 十三開)》(1942 年作)9520萬元的價位拔得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的頭籌。
該行情在2010年得到確認,并一發不可收拾,經過市場醞釀,在2011年爆發。
今年春拍,除了上文提到的億元作品之外,5000萬元以上的作品也有三件:中國嘉德上拍的《花鳥》、北京翰海推出的《山水冊(八開)》和北京保利上拍的《草蟲冊頁(十六開)》,分別以9200萬元、7130萬元和6210萬元易主。
小高峰出現在1994年
齊白石作品走向拍場很早,初具規模始于1994年。
是年春拍,齊的作品價格約5.2元每平方尺,而到了秋拍,每平方尺均價飆升至11.1萬元,成交量一度接近2000萬元的規模。此時的過度瘋狂使得1995年的市場趨于理性,是年秋拍,其均價徘徊于每平方尺7萬元左右,上拍量達191件,屬歷年最高。
緊接著的1996年,市場再度開始消化此前的高價,齊作品均價再度探底至每平方尺2.8萬元。當人們在惶惶之中預計1997年的金融危機會繼續重創齊白石作品價格的時候,其走勢反而出乎意料之外。1997年至1998年,齊的作品不降反升,保持在每平方尺3.6萬元的均價上下浮動,業內人士稱,這正是1996年經過調整的市場消化了泡沫所致。
對于整個亞洲藝術品市場,這場危機帶來的動蕩直到1999年末才結束,進而從2000年開始了行情的啟動直到今天。
據雅昌分析,齊白石書畫市場價位不斷走高,得益于中國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及迅速發展的中國藝術市場尤其是中國書畫市場。大環境之下,齊白石精品不斷涌現,藝術造詣得到社會的認同,再加上原有的市場運作及藏家群體的開拓,為存世量較多的作品提供了流動空間。
不可忽視的臺灣市場
臺灣是收藏齊白石畫作不容忽視的地方。
臺灣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介紹,上世紀90年代的臺灣迎來了藝術市場的黃金時期,但囿于政治背景,仍以西畫為主。
1994年,臺北蘇富比上拍定遠齋書畫,創造了百分之百成交的佳績。其中,古書畫占60%,18件張大千作品悉數成交。書畫市場雖轟動一時卻猶如曇花一現般風光不再。之后由于稅制關系影響整個市場的反轉,蘇富比和中貿圣佳兩大拍賣公司撤出臺灣。
直到2002年,齊白石在臺灣的收藏開始扭轉。是年,羲之堂與榮寶齋共同舉辦齊白石大展,更多的臺灣藏家追逐齊白石的作品,造就了市場前景。
陳表示,臺灣齊白石藝術收藏其實傾向性大多集中在上世紀20年代之后齊白石比較晚年的作品為主。例如:《發財圖》、《無量壽佛》、《秋水如枝》、《錦鱗萬里》、《秋色秋聲》、《常年大壽》、《荷花鳧鴨圖》等作品。在臺灣歷經多年藝術市場的淘洗,其實收藏的積累是比較成熟的,許多精品還是集中在少數優質收藏家的手里面,而且都有相當高的水準。
至于齊白石在臺灣的收藏前景,陳很有信心,畢竟臺灣的收藏群體有相當的承受度,人物、山水、花鳥等各方收藏題材較為全面,尤其是附帶歷史屬性,或是藝術家在轉型時的作品,都頗為受捧。
目前,這些精品大都集中于少量優質的收藏家手中,但藏家處在“收而藏之”的階段,從而導致市場中流通的齊白石作品越來越少。
臺灣力量固然重要,香港以及西方市場的拉動拉開了齊白石精品與普通作品之間的差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