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028號競拍者以600萬元價格拍得明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
昨天晚上7時,在寧波喜來登大酒店,民和夏季藝術品拍賣會落槌。全場共推出600余件拍品,分為“文玩印鑒”、“西洋刀劍”、“普洱茶及茶具”、“明清玉器、翡翠”、“古董珍玩”五個專場拍賣,總成交額為7600萬元,成交率高達85%。其中,備受關注的明代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以600萬元成交價成為全場最高單價拍品。
明代永樂佛像拍出600萬元
古董珍玩專場是昨天的最后一場拍賣,里面藏著本次拍賣會的壓軸拍品——明代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這尊觀音像高40厘米,曾在2005年6月北京翰海拍賣會上現身過,當時成交價為242萬元。因此,金色飽滿、品相完美的這尊佛像起拍價就達200萬元,被賣家寄予厚望。
在佛像藝術品中,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銅鎏金佛像一直最受高端藏家的青睞,明代永樂年間佛像前幾年曾拍出上億元的價格。本次拍賣會600萬元的成交價其實低于市場預期,這樣的藏品據說在大拍場起碼可以拍到800萬元以上的價格。
據了解,成功競得全場壓軸之作的28號買家是一位蘇州商人,而巧合的是這件拍品的來源也是蘇州某文物商店。一位資深藏友透露,明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送拍者也是蘇州人,其網名是收藏界較有名氣的“家常豆腐”。“可能是因為蘇州藏友對這件本地藏品比較了解,因而購買欲望也比較強。”浙江民和拍賣公司總經理賀濤分析。
只要是明代的古董,都比較受歡迎,這是記者對古董珍玩專場的直觀感受。
象牙、犀牛角等小件受歡迎
估價稍微偏低的象牙、紅珊瑚、犀牛角等一些拍品屢屢受到買家的追捧。象牙制品在總體平民化趨勢中也不乏精品。一些明代象牙雕賣出了不錯的價格,就連一尊長相有點難看的明代象牙蟾也賣到了9000元。
“這就是典型的買概念,買的是材質、立意和年份。”浙江民和控股集團總裁助理胡天民告訴記者,“金蟾吐錢,富貴生財,又是明代的象牙制品,所以價格就上去了,跟雕工無關。”本報此前曾關注過的兩尊明代象牙雕人物也拍得不錯,一高一矮兩尊人物像分別拍了6.5萬元和18萬元,據說市價還遠不止于此。
一款明代花卉象牙牌從8000元起拍,經過十幾輪激烈競價,最后以16萬元成交。另一款底價為3萬元的明代花卉象牙牌也拍出16萬元的高價。
看好象牙、紅珊瑚、犀牛角的升值潛力,不少買家認為,這些小件小而精,成交價相對較低,而市場行情上升相當快,可以算是撿漏了。
明代紫砂壺拍不過現代普洱茶
典藏普洱茶具專場讓云適堂古代茶具博物館文化策劃人陳鋼有點看不懂,拍友們對茶葉的熱情顯然大過那些制作精美的老古董茶具,一餅“60年代藍印鐵餅散茶”拍了3.8萬元,一餅20世紀70年代特級老餅茶以7萬元成交,20世紀60年代廣云貢餅茶竟然賣了18萬元,連拍賣師都感嘆“茶葉拍出了黃金價”。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紫砂壺的冷場,幾件拍前倍受推崇的紫砂壺結果都不樂觀。一件明代紫砂壺以5.8萬元的起拍價收場,一件大師顧景舟款“云肩如意”杯干脆流拍。
“‘云肩如意’杯流拍主要是因為有殘缺,而這種明代紫砂壺在市場上輕輕松松可以賣到六七萬元,杭州茶博物館這樣的藏品也只有兩三件。我想價格低估的原因還有不實用,這種年代久遠的古董紫砂壺一般不適合飲用,因此有時候反而不如新壺受歡迎。”陳鋼告訴記者。
雖然對這樣的冷熱不均感到可惜,不過陳鋼還是覺得可以理解:“喝茶的和我們玩壺的基本上是屬于兩個圈子,就像他們不一定能理解茶壺的美一樣,我們也很難體會喝茶的真正樂趣。再者,如今普洱茶的收藏熱潮和茅臺酒收藏熱有異曲同工之處,白酒都賣到天價了,普洱賣到這個價格也正常”。
女性藏友鐘愛日本茶具
日本茶具是本次茶具專場的一大特色,陳鋼看中了一件日本制的19世紀釜敷(藤墊),一輪競價后被51號的一位女士拍走。他開玩笑說“女士總是要讓的”,“原本打算買回去用來墊鐵壺,花個一兩千塊買個國產的藤墊代替,自己用的東西沒必要太貴。”
后面的幾件日本茶具繼續被幾位女士收入囊中,一款起拍價為3.8萬元的19世紀生駒款乳釘大銀壺竟然拍出了18萬元的價格,愛美而注重細節的女性顯然對細致精美的日本工藝更加青睞。
不過陳鋼覺得寧波人對這種海外茶具的工藝認知水平還是比較低,“就拿19世紀祥云堂造鐵壺和19世紀龜紋鐵壺為例,在我個人看來,前者有三點優于后者,一是方型造型更獨特,二是有銅蓋,三是更加高大,然而拍賣結果卻是前者比后者低了1000元。”
玉器、翡翠專場全體撿漏
寧波當代收藏家之一祝建國一口氣買了七八件玉石,基本上以古玉為主,他連連稱撿漏。清白玉素扳指起拍價12000元,他以15000元拍得。清玉龍帶勾以底價8000元拍得。一串清瑪瑙手串以起拍價5000元拿下。一塊清白玉人物掛件以底價12000元競買下,還有一塊清白玉秋蟲掛件以12000元獲得。一件清羊形和田玉佩以起拍價5000元獲得。他拍下的明白玉璧以12000元成交,他告訴記者,這塊白玉璧市場價至少在28000元以上。
116號買家也頻頻舉牌,以底價拍得一幅當代翡翠手鐲,他拍得的另一件明鼓形玉杯成交價為40000元,僅比起拍價高出2000元。而一幅民國金鑲玉觀音掛件也以48000元底價成交。
此外,場上牌號為133號的買家頻出大手筆,一口氣買下好幾件玉器、翡翠。一幅當代懷古圖形套裝以58萬元底價被他拍下。另外還拍下清玉擺件,也是底價獲得。而當代顏桂明羊脂白玉彌勒擺件他以70萬元輕松拍得,比底價68萬元只高出2萬元。記者側面打聽到,這款和田玉擺件若拿到北京等大拍場,轉手就能翻好幾番,價格可達到200萬元左右。
預展“寵兒”多流拍
而更多被藏友看好的成色不錯的一大批玉器翡翠紛紛流拍。80多件明清玉器、翡翠有一大半流拍,其中一塊以28萬元起拍價流拍的當代翡翠陽色龍牌,據估計藏市市場價在30萬以上。預展時備受藏友關注的清乾隆羊脂雙龍青玉擺件、觀音松子和田玉擺件及起拍價260萬元的翡翠玉鐲均流拍。
祝建國分析,瘋狂的石頭并沒有上演,玉器翡翠拍場認同度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和本次玉器拍品以古玉為主有關,眼下市民古玉鑒賞水平還有待提高,對明清玉器缺乏熱情也在情理之中。二是進場買家以長三角客戶為主,玉器翡翠炒家并未到場,根據他的經驗,玉器翡翠拍品若拿到外地大拍場,成交率會高出許多,成交價也起碼上升50%。
不過賀濤透露,部分流拍玉器翡翠其實有不少意向客戶,只是還在進一步洽談中。
李漁款田白印9萬起拍190萬成交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印章是沒有專場的,此次民和夏拍拍品中金石的比重大為擴展。作為首場拍賣的“白衣閣”文玩印鑒專場最受關注,可容納500人左右的會場座無虛席。120多件拍品匯集了包括與吳昌碩、趙之謙等并稱為晚清四大家的黃士陵以及李漁、黃金榮等名家名作。
印鑒拍賣專場成交率相當高。整場拍賣以清壽山瓦鈕螭龍章開場,起拍價1200元,經過近十輪競價,最后以6000元成交。拍前廣受關注的幾件精品果然不負眾望,舊上海黃金榮微刻象牙章以8萬元起拍,最后以14萬元成交。
當拍賣到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題刻有“晚年惟愿子孫賢”的田白印時,全場掀起第一個高潮。該印章從9萬元起拍,叫價到10萬元后,直接跳到30萬元的高價,之后,40萬、50萬、60萬、70萬、90萬、100萬……隨著數額的急劇上升,到后來全場只剩下杭州市收藏協會名譽會長郭志翔與一位來自蕭山的企業主互相競價,場面一度進入膠著狀態,經過二十多輪競價的激烈角逐,最后以190萬元成交價被來自蕭山的企業主競得。
刀劍專場成交率超出預想
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時,一把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以4604萬港元成交,創造了當時世界各國古董刀劍拍賣的最高價格。相比之下,西洋刀劍在國內的認知度就沒那么高了。本次“西洋刀劍”專場中的最高成交價只有6萬元,是一把犀角柄短劍。
記者估算了一下,刀劍專場中的流拍率在20%左右,應該算是比較低的。“畢竟是國內首次舉行,是一次有風險的嘗試,試水的結果是大家都比較感興趣,但因為沒有炒作的成分,認知度也不高,因此成交價格都比較低,寧波和杭州的兩位買家都一次性買了幾把回去。”賀濤顯然對這個拍賣結果也還比較滿意。
現場花絮
拿著當天的商報進場
對于大部分老寧波百姓來說,拍賣會是件挺神秘的事兒,然而經過本報的這幾期連續報道,很多人發現原來它離咱們也挺近。昨天的拍賣會現場,買家不少,來瞧熱鬧、學知識的人也挺多,剛進場那會兒,不光前面坐滿了,連后頭都站滿了人。就在記者身邊,一位正襟危坐的老者一進場就拿出一份當天的《東南商報》,一字一句地看起了有關拍賣會的報道,不過他可不是來湊熱鬧的,后來的的確確拍走了一件拍品。能給專業人士也提個醒兒,記者心里有些“小得意”。
“007也來買東西了”
一場拍賣會里誰最辛苦?答案自然是拍賣師。從下午一點半開始,國家級拍賣師楊光一刻不停地講了6個小時。更難得的是,這么艱苦的工作當中,楊光還時刻不忘用調侃來活躍氣氛,在7號買家拍得兩枚象牙閑章時,楊光一臉夸張地說:“007也來買東西了!”妙語連珠的楊光深諳拍者心理,嘴里不時冒出一些“報個高價,嚇嚇他”、“加1000元,勉強同意你了”(拍賣規則是最少2000元、5000元、8000元遞增)之類的趣話,極富煽動性,現場時常傳來一片笑聲。
“紅粉兵團”成全場靚點
昨天的拍賣現場,一個由數位“億萬身家”的女企業家組成的“紅粉兵團”格外引人注目,身著靚裝、氣質婉約的她們為枯燥的拍場平添幾分亮色,活躍了現場的氣氛。她們在現場頻頻舉牌,屬意的多是珠寶、象牙雕之類的把玩件,價格不高,數量不少,“總共加起來估計有六七十萬元的價格。”賀濤告訴記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