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推動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益繁榮。中國書畫藝術創作步入了發展最快的歷史階段,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和空前繁榮的局面。書畫創作者、生產者、經營者、愛好者、收藏者、研究者越來越多,民間收藏熱不斷升溫,甚至到了火爆的地步。畫廊和拍賣公司已遍布全國各地,單件書畫作品成交額過億、過數億者已不罕見,書畫作品成交總量和成交總金額年年攀升,多得已難準確統計,何況還有眾多書畫家與經紀人私下直銷的書畫作品,其交易量多得就更無法準確統計了。近期,房地產業與股票市場的“降溫”,使更多資金流向了藝術品市場,導致藝術品收藏熱持續升溫。不管何種書畫交易方式或收藏形式,其過程中都少不了“鑒”的環節,然而在藝術品收藏熱中最令人憂心之處就在這個“鑒”字上。書畫贗品的制造者、銷售者看到了書畫鑒定環節的薄弱,猖獗的造假、售假,使書畫贗品日益泛濫。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書畫造假、售假群體不斷擴大,而且已由暗中的小批量造假、售假發展為公開的大批量生產、銷售,其手段變得更加惡劣和猖狂。贗品制造銷售方為了促銷,給贗品出畫冊者有之,給贗品配發假鑒定證書者也有之,這些招術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在各類假鑒定證書中竟然有“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鑒定證書”,此種鑒定證書鑒定結果一欄寫著:“此作品為作者之真品,特此證明。”并在下方蓋有偽造的“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專用章”或“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中心專用章”。有的鑒定證書在鑒定人一欄中還假造了已故鑒定專家的簽名和名章。還有許多鑒定證書上貼有偽作和原作者的電腦合成照片。此類配有假證書假照片的書畫贗品涉及林風眠、齊白石、李可染、吳冠中、黃永玉、歐陽中石、韓美林、劉大為、馮遠等一大批現當代書畫家。
書畫贗品泛濫對社會產生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曾有一位企業家,上世紀80年代做服裝生意賺了錢,很成功。90年代投資房地產又賺了大錢,也很成功。本世紀初他經人忽悠后誤認為,投資書畫可在收藏的娛樂之中輕輕松松的讓錢不斷升值,而且速度快,風險小。于是,這位缺乏藝術修養的企業家與書畫藝術結了緣。他在七、八年間花費了許多資金,收藏了大批書畫作品。后來,這些字畫經鑒定大部分都是贗品,還有一部分是偽劣書畫家的劣質作品,值得收藏的作品極少。這位企業家沒想到自己會在高雅的藝術品收藏中栽了個大跟頭,他終于明白了藝術品收藏需有鑒賞知識,否則其風險并不小于股市和房地產。不過,他還是一位有道德修養的人,他不愿將自己收藏的贗品轉手坑害他人,又感到若將其毀了有點可惜。思來想去,最后決定給自己修建一個地宮,也就是自己未來的墳墓,他要讓那些高仿真書畫贗品陪伴自己進墳墓,讓自己死后享受一把封建帝王的待遇,聞知此事者中有人很稱贊此企業家的“大氣”。但我認為,此種處理書畫贗品的方式并不可取,數十年或數百年后這批贗品若被出土,是否又會以假亂真?所以說,問題并沒有妥善解決。有人曾針對此事開玩笑:“看來,如今的書畫贗品不僅僅在陽間泛濫,還要到陰間去潛伏了。”在中國書畫收藏圈日益擴大的過程中,有多少書畫贗品被收藏者在有知或無知的狀態下收藏著或再轉手?那些因經濟上暴富而開始附庸風雅的企業家以及某些喜愛索要書畫的官員手頭存放著多少書畫贗品?對這些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只能用兩個字形容——海量!而且這海量的中國書畫贗品已被傳播到了非常廣闊的時空中。于是,與此相關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根據時代的需要,當代書畫鑒定工作者要承擔多么艱巨的歷史使命!根據社會的需要,中國書畫鑒定工作者須從事多么浩大而艱巨的鑒定工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