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9月10號中翰清花“時空呢喃”金秋大拍中,有兩只琺瑯彩瓷碗極其耀眼,可說是民間難得一見的瓷器神品。它正式的名稱叫“瓷胎畫琺瑯”,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清末因溥儀離宮,部分被偷帶出來流落民間。另歷代賞賜,也有一定數量傳之于宮外。但經過數百年的時間,現在傳世的琺瑯彩瓷器極其稀少,一旦面市,動輒千萬起價。
琺瑯彩瓷創燒于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瓷器新品種。雍正、乾隆年間承康熙工藝,不斷創新,研制釉料,引用技藝,從而達到極盛。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后,在清宮造辦處彩繪、裝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后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征。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雍正一朝,開始書寫詩文等,發展成為詩書畫印一體的裝飾風格,更為雅致、細膩。
本次中翰清花秋拍承蒙著名收藏大家支持,征集有兩只琺瑯彩碗。現簡要介紹如下。

71號 清·康熙 藍地琺瑯“萬 壽長春”銘碗
規 格:高17.5cm 寬17cm
預估價:35,000,000-40,000,000
說明:此碗敞口,弧腹,圈足。器型規整、敦厚,體現了極高的成型功底。器內施白釉,外壁藍地外用紅、黃兩色繪對稱牡丹紋,花朵設色嬌艷,繪工精細。黃花邊沿微染桃紅,紅花則襯淡白,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每朵花心紅彩書有一字,分別為“萬”、“壽”、“長”、“春”,寓意吉祥。花間生發出枝葉,用綠彩本色表現。整體表現出花大葉小之特征,具有明顯的早期琺瑯彩特征。外底見藍彩“康熙御制”四字款,楷書寫就,典雅凝重,與器型相得益彰。康熙琺瑯彩存世極其稀少,據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一書記載“瓶類甚少,均無大器。傳世品較少,大部分保存在臺灣省。故宮博物院藏品多為圓器,僅藏一件紫地采蓮紋小瓶,釉面因燒制時火候過高而出現焦彩破泡。” 試想以故宮庋藏四十余萬名瓷而無法尋出一件全品相的琢器,這充分說明琺瑯彩的珍貴。而2010年香港蘇富比估價高達1.8億,最后以洽談價2億元成交則充分說明了其珍貴性。當然圓器琺瑯動輒也是數千萬,就連一個小小的西洋人物琺瑯彩鼻煙壺都曾在數年前拍出近千萬的天價。
本次拍賣還將呈現一件琺瑯彩碗,為雍正時期的作品。構圖、繪畫、釉彩基本承續康熙特征,作簡單的對稱花卉紋,畫面仍是花大葉小。

072 清·雍正 天藍地琺瑯纏枝牡丹紋碗
規 格:高8.6cm 寬16cm
預估價:30,000,000-35,000,000
說明:此碗敞口微撇,深弧腹,圈足。器內施白釉,均凈瑩潤,淡雅寧靜。外壁施天藍地,腹部用紅、黃、藍、綠、紫諸色繪纏枝牡丹紋,花大葉小,時代特徵明顯。工藝精細,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洋溢著濃郁的宮廷氣息。外底寫有“雍正御製”四字楷書藍料款。雍正一朝四字刻款較為常見,似此類藍料御制銘款極其稀少,尤顯珍貴。
這種瓷器可以說經歷了比景德鎮官窯更加嚴格、講究的工藝程序,集中了更優秀的工藝匠師,傾注了皇帝本人更多的心血,凝聚了中外手工藝術精華,存世量比普通官窯少之又少的官窯產品,可稱之為“官窯中的官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