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北京空氣清新,人聲漸漸安靜的午后,沿著蘋果社區的二十二院藝術區,周圍的畫廊店鋪熱鬧開張。沒想到,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金融危機的洗禮后,這里又大變模樣,畫廊、美術館、藝術沙龍、古董店、名茶坊等各式藝術與生活的店面紅紅火火。
記者如約來到“和靜園茶人會館”,采訪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界的傳奇人物——李冰,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年會發起人之一、和靜園美術館的建造者。
只有必然
李冰面帶微笑,目光銳利而語調溫和。說起從事當代藝術收藏,李冰稱之為“一種擺脫不了的情結”。這位20歲如愿考入魯迅美術學院、25歲懷揣夢想下海經商的中年男子,時至今日,聊起他收藏之初的故事時,淡定從容。
2005年,東宇美術館的建立者東宇集團企業出現了經濟危機,需要資金來周轉運營,一直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李冰,接手了東宇美術館當時的全部藏品,其中包括張曉剛(微博)、方力鈞(微博)、王廣義、岳敏君、曾梵志等眾多一線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的重要作品。在他看來這件事情“永遠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因為在東宇集團出現經濟困難之前,他就已經就這批藏品與東宇方面商談了兩次,表達了接手這批藝術品的強烈愿望。
在旁觀者眼中,能夠以600萬元的價格獲得如此重要藝術家的重要作品,簡直就是當代藝術史的奇跡,而李冰在其中看到的卻是重大的責任。他要建立一家美術館,給這批重要藝術品一個完滿的歸宿。
接力者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在國際藝術界走紅了的中國當代藝術,也開始被國內的一些人關注。李冰開始零星地進行過一些收藏,但尚未成規模,而2005年的這次機會,讓他完整地保存了一批具有很大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這批收藏共有82件作品,其中架上作品79件,錄像作品3件,收藏錄像作品可謂是中國收藏體系中的前衛之舉。自從接手這批收藏以來,很多國內外的藝術經紀人和拍賣行紛紛趨之若鶩,聯系李冰、通過各種渠道打聽這批藏品的來龍去脈,希望幫他將這些作品出手,但都被他一一回絕了。
“我想把這批東西留下來。當時我跟東宇的董事長莊宇洋也承諾過,我會接力跑,我不能違背這個承諾。”
2006年,李冰來到北京宋莊,在著名策展人、批評家栗憲庭(微博)的幫助下建立了和靜園美術館,收藏展出這批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這是其中每個藝術家最成熟的時期,也是藝術狀態最好的時期。
美術館建立之后,李冰又陸續收藏了很多作品,他不斷地在關注藝術家對社會、歷史、文化的解讀力,那種像手術刀一樣的解讀力。一座美術館,在有心人的眼中,就是中國當代藝術歷史上的一段華彩篇章。
當代收藏的眼光
當代藝術收藏不同于傳統收藏,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捧著藝術史按圖索驥。對于當代藝術收藏,李冰有自己獨到的心得體驗。
“好的當代作品,你能感覺到它的不同,因為它在過去的文化意識形態當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理念,又與每個個人的內心情感和需要表達的東西相一致,這就是當代藝術。”李冰認為,他所收藏的當代藝術家,可以說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驅,是通向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鋪路者,他們在歷史上的價值不可磨滅。
當代文化在歷史的鏈條當中的位置舉足輕重,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會經歷從前衛到經典的轉化。李冰并沒有按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經驗來判斷今天的藝術,他關注的是藝術歷史發展的線索。“好的藝術家能夠用心地來思考他個人對一個時代的感受,只要他表達得準確,只要他具有高度的個人氣象和風格,只要他具備原創性,那么都值得尊重、都值得收藏。”
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不斷攀升,這在李冰看來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因為這說明中國收藏人的境界越來越高,眼光越來越好,判斷力越來越強,對學術的定位越來越準確,這一點至關重要。即便是無法拍得想要的作品,李冰也不會沮喪,取而代之的是高興,為中國收藏群體日趨成熟而高興,這是中國文化的希望。
跟著最好的畫廊買畫
當記者問到收藏當代藝術的方法時,李冰給當代藝術愛好者提出了一個簡潔的建議,那就是“跟著最好的畫廊買畫”。
畫廊屬于一級藝術市場,好的畫廊在挖掘藝術家方面具有很高的專業水準,“你可以選擇一些畫廊,它們推哪個藝術家的展覽你就買誰的作品,不需要你來考慮,因為畫廊已經替你完成了藝術上的判斷,這是一個捷徑。”國外一些具有很高學術水平的畫廊,都會擁有一批相當穩定忠實的藏家,正是因為這些藏家在畫廊的工作中受益,畫廊提供給他們的藝術家都非常優秀。
單憑個人的判斷,那么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學習與積累,周期會很長,也會走很多彎路。如果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還可以聘請幾位藝術顧問來整理收藏的線索,提供收藏的建議與判斷,這又是一個捷徑。
面向未來
“經濟價值并不是藝術收藏的最大價值,我認為文化屬性才是它最大價值的體現。”從文化的層面來看待當代藝術,使得李冰的收藏思路具備了面向未來的主旨。
當代藝術的主要方向是改變過去的審美趣味、審美方向和審美標準。歷史必然往前走,藝術必須變革,文化也要變革,但是文化的核心不能丟,東方文化的核心不能丟。
李冰關注的是站在文化脈搏上的藝術家,站在東方的文化血脈上,用國際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與文化,這就是藝術的未來、文化的未來;他看重的是對文化的理解、對文化的判斷,以及對文化的心理解讀方式,憑借東方的文化精神,憑東方人的哲學思想,通過當代藝術為未來的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活力和創造力。
留住文化
如果說收藏是李冰個人戒不掉的“癮”,那么收藏家年會則是他文化觀的全面呈現。
2009年,李冰在上海發起了第一屆收藏家年會,初衷在于通過年會來不斷擴大當代藝術的收藏群體,影響有識之士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并把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留在國內。
經歷了兩屆收藏家年會之后,李冰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發展勢態非常樂觀,因為有很多人像他一樣在不斷推動收藏事業的前進。
采訪將近結束的時候,李冰提到一句讓他頗為感動的話,“最大的慈善是留下文化”。
“為了生活、為了家,這是收藏的第一個境界;第二個境界是不僅讓我的家人生活無憂,而且也讓別人生活無憂;而再往上一個境界,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我想,未來中國會有更多這樣有境界的人要把文化留下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