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山居圖》
不久前,“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360年前因吳洪裕火焚殉葬,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被斷裂兩段——今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和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無用師卷》,終于合璧展出了。同時參展的還有包括南京博物館提供的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等83件文物,濟濟一堂,也稱得上是“珠聯”了。
《富春大嶺圖》縱74厘米,橫36厘米,紙本,墨筆。與《富春山居圖》以平遠法展示富春山水的廣闊秀美不同,《富春大嶺圖》則以高遠法展現富春山的一座山嶺,從水邊山腳至山頂的全景:水邊怪石嶙峋,林木茂密,茅屋隱約,山勢圓渾,有山路曲折盤桓而上,兩山間一橋橫架,有懸泉飛流而下。情景淡泊幽謐,與《富春山居圖》同工。但筆墨上似乎更灑脫,勾皴更簡括,沒有了《山居圖》那長達20厘米的優美的長披麻皴,而只是在石根處用淡墨略作皴擦、渲染,也沒有了《山居圖》山石勾線旁表示樹叢密葉的濃墨橫點和豎點,代之以淡墨的橫點和濃墨的圓點。總之,筆墨更加簡約,情景更為平淡。應該說,這與《富春山居圖》同為黃公望晚年的杰作,而且同樣遭受了坎坷的命運。《富春大嶺圖》元后一度失蹤,清代被葉夢龍收藏。據清張庚《國畫精意識》記載,此圖曾經元代王蒙、倪瓚題跋,但非常令人遺憾,現在已不見此題跋的墨跡,也許是重新裝裱時丟失了。幾經易手,最后為近代著名收藏家龐萊臣所得。1963年,其孫龐增和將其祖上珍藏的137件文物捐獻給南京博物館,《富春大嶺圖》遂成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
有文介紹這幅畫特點之一,是用“生宣紙”畫的,似以之區別于《富春山居圖》。這樣的提法有些模糊。其實,我們現在所稱的“熟宣紙”,是指以化水的“生宣紙”為原料,浸透了動物膠、明礬、云母等配成溶液,晾干后制成的不化水的紙。而元代畫家用的紙,應該還不是這種經過再加工的紙,而是當時一種特別的用麻等粗、長纖維植物為原料制成的紙,質地非常緊密、厚實,能稍吸水,但不暈化,故適于元代繪畫“干筆皴擦”的需求。明代以后,因為已大量采用以安徽涇縣的檀樹皮、稻草為原料制生宣紙,質地較松,較化水,要畫宋元風格的畫,就不得不改用再經膠、礬加工制成的“熟宣紙”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