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英國藝術聯合會公布:中國2010年藝術品拍賣總額高達83億美元,已超過英國,僅次于美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活躍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不僅吸引了大量藏家和熱錢,更催生一種新職業藏家經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業內專家直言,一個高素質的經紀人既是收藏“新手”的導師,能迅速引領其找到興趣和方向;也是老藏家的得力幫手,幫助那些有興趣、有實力卻缺乏眼力和時間的收藏者,尋找到心儀的藏品。活躍的經紀人團體漸成推動中國藝術市場不斷繁榮的重要力量之一。與此同時,這位專家還指出,藏家經紀人是一個新興職業,需要建立一個規范、誠信的行業標準。
經紀人讓優秀藏品浮出水面
“藏家經紀人概念,早在百年前歐洲藝術品市場就已存在,至今發展得相當成熟。而在我國,藏家經紀人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興行業。”接受媒體采訪時,香港著名古董經紀人翟健民介紹說,藝術品市場中的藏家經紀人,基本功能是為藏家購買藏品把關,為其尋找、推薦優秀藏品,并從中收取一定傭金。翟健民說,一般來說,收藏家日常事務都比較繁忙,大多數都沒有時間,也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在拍賣行或畫廊展覽現場物色藝術品的過程便會委托經紀人到現場掌眼看作品真假、品相,“尤其是品相十分重要,哪里修過、哪里有磕損……這些都需要實踐經驗豐富的經紀人出馬。”
業內人士介紹說,專業投資經紀人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職業素養,更要具有很強的社交和全球市場分析能力。一位優秀藝術品投資經紀人,不僅可以幫買家定下心理價位并出面購買,作為買家的全程投資顧問,還會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品種類的升值情況,為投資人提供全方位服務。該業內人士透露,近幾年國內拍賣場上不斷涌現的新買家,身邊幾乎都有經紀人身影。如今好東西越來越難找,而有錢無眼力、有眼力缺錢的情況時常可見。通過與經紀人合作,藏家出財力,經紀人用眼力,強強聯手,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藏品浮出水面。
有意思的是,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時常受企業家之托,在全世界購買有升值潛力的藝術品,憑借其公認的眼光和誠信,已獲得不少企業家信任。坊間就有人透露,馬未都現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藝術品經紀人,并成立了公司,目前會員近1000人。
成都藏家經紀人 致力于培養大收藏家
作為中國藝術品交易重鎮,成都擁有眾多優秀藝術家,大量打上“成都標簽”的優秀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到海內外。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成都藏家經紀人便受到海內外藏家和收藏機構青睞。據了解,成都的優秀經紀人通常以經營畫廊為平臺,如千高原藝術空間的李杰、K藝術空間的楊凱等,均是本土經紀人中的佼佼者。他們洞悉藝術界的風云變幻,對本土藝術圈了如指掌,“藝術人脈資本”雄厚。如熊宇、龐茂琨等優秀的本土藝術家的作品,都是經過他們之手推廣到海內外。
在為藏家服務同時,本土優秀經紀人并不是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根據市場進行判斷,致力于培養大收藏家。他們通過策劃舉辦展覽、舉行專業講座等多種方式,向藏家傳遞藝術界最新資訊、收藏領域權威信息等,在提高藏家收藏水平同時,也讓藏家從一位收藏愛好者逐步轉變成為收藏界的行家。從長遠觀點來看,這也有利于經紀人可持續經營,“因為你跟藏家的關系搞好了,把他成功培養成了一位大藏家,雙方之間有了深厚的信任基礎,今后,這位藏家出手自己的藏品時還會來找你,這樣雙方都是贏家。”業內專家對本土經紀人的做法表示了肯定。
聲音
呼喚建立行業標準和制度規范
雖然中國收藏家經紀人方興未艾,但目前業內經紀人水平良莠不齊,很多藏家經紀人在實際操作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病。業內專家直言,我國藝術品交易市場起步晚、發展快,一些相應配套“軟件”如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還不完善。藏家經紀人行業目前并沒有一個權威的行業標準,這也是阻礙該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大阻礙。
當今文物仿制品的仿造水平足以以假亂真。有時候不明就里的藏家,很可能買到不誠信經紀人推薦的贗品。馬未都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感嘆:“現在有的經紀人太黑,成也10,破也10,最后收人家20%。”業內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經紀人行業急需制定出行業標準來進行規范。如果沒有經紀人行業標準和相關制度約束,行業越不規范,就越容易讓藏家在聘請經紀人時無所適從。專家呼吁:“中國的收藏家經紀人要形成規模、形成品牌,最重要的就是盡快出臺相關行業的標準和規范制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