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金銘創作的年畫《瞻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圖2 姚有信、金光瑜、汪大文合作的年畫《各族人民心向黨》

圖3 陳松林、吳自強合作的年畫《革命聲傳畫舫中》
1943年,19歲的曹火星在邊區華北群眾劇社里借用民間流行的曲調,滿懷激情譜寫了歌頌黨的一首代表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1950年,毛澤東主席建議在歌名及歌詞中的“中”前加了一個“新”字,更準確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功績,這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的誕生。從歌名中,也使我們聯想到描繪和歌頌黨的革命歷史畫卷。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廣大美術工作者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俄國革命的經驗,深入工廠和農村,用畫筆或刻刀進行創作,喚起工人和農民的思想覺悟,啟發他們為自身的利益和政治權利而斗爭。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了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與革命工作的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后,描繪中國革命歷史的年畫、油畫、宣傳畫、國畫等作品接連不斷,成為新中國美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從描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部分美術作品中,回顧黨的革命史。
星火燎原
九十年前的7月,在上海盧灣區一幢普通的石庫門內,在嘉興南湖上的一艘普通游船中,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一群意氣風發、憂國憂民的革命青年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點燃了星星之火。從此,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席卷了華夏大地,中華民族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金銘創作的年畫《瞻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圖1)和姚有信、金光瑜、汪大文合作的年畫《各族人民心向黨》(圖2),兩幅作品用不同視角描繪出廣大群眾及各兄弟民族參觀革命紀念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即上海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地熱烈情形,表達了人們對毛主席、對黨的無限熱愛。兩幅作品分以水粉和工筆彩繪,以莊重飽滿的構圖和鮮艷的色彩,還原了革命圣地的雄姿和人們的喜悅心情。陳松林、吳自強合作的年畫《革命聲傳畫舫中》(圖3)則描繪了人們興高采烈地圍住嘉興市南湖中的被稱作“革命船”的游船參觀,抒發了人們的革命情懷。畫作場面宏大,山青水綠,近處氣氛熱烈,遠處紅旗招展,令人難忘。正是這艘船,黨的一代會最后一天(1921年7月31日)從上海移至此船繼續舉行,大會通過了第一個黨章,選舉了黨的中央機關,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游行示威抗議日本紗廠的資本家槍殺領導罷工的共產黨員顧正紅,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運動,并迅速在全國形成了反帝高潮。陳達青創作的油畫《五卅運動》就紀錄了運動中的精彩一刻。畫面中游行隊伍氣勢豪壯,個個意志堅定,場面振奮人心。色彩上表現出黑暗中見曙光,寓意只有斗爭,才能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組織了“南昌起義”,響起了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第一槍。黎冰鴻創作的油畫《南昌起義》(圖5)真實地描繪了起義前夕,周恩來等領導人正在對起義部隊進行周密部署的情景,這激動的場面令人精神振奮,大大提高了革命士氣。畫面用紅色完好地表現了凌晨天色與起義指揮部門前燈光相呼應,預示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在前頭。由何孔德、高泉、紀曉秋、陳玉先合作的油畫《秋收起義》表現了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和領導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一帶工農舉行的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作品再現了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率領下,充滿革命豪情和必勝的信心走在革命道路上,譜寫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這一光輝篇章。林崗創作的年畫《井岡山會師》表現了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和湘南農軍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工農紅軍第四軍。作品上巍巍井岡山上紅旗飛舞人歡笑。畫面通過毛主席和朱德兩只有力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的生動描繪,熱情地歌頌了我軍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偉大會師。高虹、彭彬、何孔德合作的油畫《步調一致才能得到勝利》表現了1928年4月,毛主席在湖南桂東縣沙田村總結工農革命軍建軍半年來的經驗時,向廣大革命軍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情景,向大家闡述了這一取得革命勝利的保證。
此外,何孔德、鄭洪流合作的油畫《廣州起義》,陳重印創作的國畫《燎原之火》等等,都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歷經的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橫掃神州大地的反動腐朽勢力,證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歷史必然的真理。
萬水千山
中國革命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35年1月,紅軍攻克貴州遵義,在這里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結束了李立三、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軍事上、組織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事業。彭彬創作的油畫《遵義會議》就表現了這一偉大轉折。畫家沒有直接描繪會議現場,而是描繪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率領紅軍以靈活多變的作戰方向,實現戰略大轉移。畫家們還滿懷激情揮毫作畫,描繪紅軍征服萬水千山的英雄壯舉。沈堯伊創作的油畫《而今邁步從頭越》表現了紅軍長征途中,路經婁山關,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指揮紅軍戰士,戰勝了國民黨部隊的進攻,將革命引向了勝利的征途。金浪創作的國畫《渡過金沙江》,以高聳入云的山崖和湍急的金沙江的自然險境襯托,表現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戰士們歡樂的情景。劉國樞創作的油畫《飛奪瀘定橋》描繪的是1935年5月25日,17名紅軍戰士冒著密集的彈雨,強渡被敵人抽去木板的鐵索橋。畫作中如萬馬奔騰的大渡河水、高懸水面的粗大鐵索,通過冷色調的組合成險惡環境的烘托,表現了紅軍長征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陳寧爾、王方雄合作的油畫《更喜岷山千里雪》和艾軒創作的油畫《三軍過后盡開顏》均表現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一、二、四方面軍凝視著千年不化的大雪山,充滿了革命豪情,突出了紅軍戰士從內心發出來對長征勝利的微笑。劉文西創作的國畫《奠基禮》表現了工農紅軍經過千辛萬苦,艱難險阻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后到達陜北,和陜北紅軍會師,并打了一個漂亮仗——直羅大捷,為黨中央、工農紅軍在陜北建立根據地打下了基礎。畫面充分體現了紅軍歡慶勝利的壯志豪情。
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們軍隊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抗日烽火
“抗日戰爭”是中國20世紀乃至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關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廣大美術家經歷了一場心靈的震蕩情感的沖突和觀念的嬗變,他們既飽受了內憂外患的煎熬,也釋放出了巨大的生命與藝術激情,寫下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特殊而輝煌的篇章,為我們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的抗日戰爭怎樣才能走向勝利?黨從抗戰一開始就提出了一條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對日寇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李樹文、薛樹森合作的年畫《掀簾戰》表現了抗日民兵和群眾運用地道戰和誘敵上鉤的掀簾戰消滅日本侵略者。作品色彩明快,人物形象生動,引人入勝。王洪翔創作的油畫《地雷戰》表現軍民合作,在鬼子將要出現的地方,正在緊張有序地埋雷,準備將鬼子炸得魂飛魄散,血肉橫飛。畫面人物形象堅定,很好地表現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真理。于化里、段紀夫、王治華的年畫《銅墻鐵壁》是用漫畫形成,以全景風格表現抗戰時期冀中平原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麻雀戰及水上游擊戰的方式將日本侵略者葬身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畫中情景猶如一段段電影片段,耐人尋味,并令人大開眼界。曹振峰、沈秀林合作的油畫《英雄村》表現的是鄉村民兵和廣大民眾狠狠打擊來犯之敵的情景,大大鼓舞了人們抗敵斗爭的志氣,而滅了侵略者的威風。畫面人物雄壯堅定,從下方日本侵略者遺留的破旗可看出,侵略者剛剛被人們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出竄。湯沐黎創作的油畫《轉戰南北——抗戰中的毛澤東與周恩來》表現了抗戰期間,戎馬倥傯的周恩來和意氣飛揚的八路軍將士們,他們與毛主席共同疾進在壯麗的黃土山河中,保家衛國,堅持抗戰,把侵略者趕出去的情景。作品采用寬銀幕橫構圖,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戰史詩。
中國抗戰的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邊區曙光
抗戰期間的解放區別有另一番景象:減租減息土地還家,斗爭惡霸控訴地主,組織農會選舉代表,軍民合作開墾荒原,慰勞軍屬參軍光榮,努力生產支援前線等,這些紀實性的情景都成為美術家歌頌黨的重要題材之一。牛文創作的版畫《丈地》,以細膩生動的刻工,表現出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落實“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按人按戶劃分土地的情景,說明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莫樸創作油畫《清算》表現了廣大貧農正在憤怒地向昔日里壓迫剝削他們的地主及殘余們在清算的情景,畫作猶如一幅反剝削反壓迫的階級斗爭史料。陜西省美術創作組創作的年畫《毛主席視察南泥灣》則表現了在邊區大生產運動中,毛主席視察南泥灣軍民努力生產所取得的豐收景象,鼓勵廣大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作品色彩鮮明,感染力強,惹人喜愛。
在邊區,政府積極開展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建設,實行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新民主主義政策,使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當時廣為傳唱的民歌唱得好:“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
全國解放
戰爭勝利后,國公兩黨在停戰和建國方面的談判結果失敗,使中國歷史進入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即為進入到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廣大美術家懷著激動的革命熱情,用畫筆紀錄了全國解放的激烈戰爭。張碧梧創作的年畫《百萬雄師渡大江》表現了1949年4月21日,所向無敵的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三路進兵,在江陰以西、九江以東,以雷霆萬鈞之勢渡江作戰,真實地再現了千帆競發,百萬雄師下江南,以排山倒海之勢的激戰情景。作品場面宏大,極為振奮人心,引人入勝。這次的渡江戰役,僅僅經過三天的戰斗,就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江防線”,解放了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正式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蔡振華、陳煙橋合作的年畫《解放上海》則以歌頌性漫畫加速寫相結合的新形式表現了大上海解放的激動時刻,人們歡呼雀躍,歡迎解放軍入城的情景。做為當時的年畫品種,其繪畫風格親切,動感性強,用色簡明,深受當地人們喜愛。鄧家駒、沈堯伊、張汝為、關長江合作的油畫《和平解放北平》紀錄了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20余萬國民黨守軍在解放軍嚴密包圍下完全陷于絕境,在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的史實。畫面上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通過北平前門,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也表現了人們解放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尹戎生創作的油畫《奪取全國勝利》表現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以后,黨中央于1948年9月,在河北平山縣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研究奪取全國勝利的政治軍事等項任務,作品描繪了以解放區戰場的老帥們出席出席這次會議,聆聽毛主席的重要講話的情景。畫中整個背墻上布置的是特大幅的全國地圖襯托,寓意老帥們奪取全國勝利的堅定信心。呂恩誼、艾民有、毛文彪合作的油畫《東方破曉》表現的是北京解放了,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任弼時同志乘車來到新華門前,健步向歡迎的人群走去,這一具體情節的描繪,生動、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一偉大的真理。
顧群創作的年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線描著色的繪畫技巧,全方位地紀錄了新中國成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游行盛況,其場面浩大,新中國國旗迎風招展,新中國誕生了!
此外,程尚俊創作的宣傳畫《中國共產黨萬歲》以鮮艷明快的色彩,年畫繪畫技巧和自然對襯的布局,表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擁護與無限熱愛。
值得提出的是,許多畫家的作品還表現了革命先烈們浴血的壯舉,他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百戰沙場,為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人民永遠懷念的革命英雄。如《劉胡蘭》、《八女投江》、《紅巖英雄》、《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詳述了。
在人類社會邁入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新世紀時期,中國共產黨迎來了自己的九十華誕。近百年來,中國的大轉變,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探索和難以忘懷的記憶。憶往昔,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一條悲壯而漫長的歷史道路,經歷了多少坎坷和曲折,多少奮斗和犧牲,才有今天的進步和繁榮。這里鑒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歷史畫卷,但足以證明一個真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人民的畫家堅持藝術服務于黨的需要,民族的需要,自覺地將藝術創作的內容、形式與廣大民眾結合,以藝術作品紀錄黨的成長歷史,民族解放的歷史。這些歷史畫作,是人們最寶貴的珍藏,是人們逝不去的記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