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畫的生成》

趙無極的抽象油畫。
葉維廉是海外知名的研究東西方比較文學與藝術的學者。他對話了9位極具代表性的海外畫家,進而對中國現代畫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各家風格的生成衍化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做了論述。
《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畫的生成》
葉維廉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定價:48.00元
今年6月3日晚,當吳冠中的《獅子林》以1.15億成交后,我便在猜想同是“法蘭西三劍客“的趙無極和朱德群畫作的價格是否也會水漲船高。因為我親耳就聽到過一位曾經是吳冠中作品市場推手的藏家說,他這兩年開始收藏趙無極的作品。今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亮相的幾幅趙無極之作便被其揮重金收入囊下。
誠然,趙、朱、吳三人的畫風各有不同,但他們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fā)展都算給出了各自的思考,對西方和傳統(tǒng)的融合也進行了種種嘗試。由此,他們各自的經歷恰恰成為中國藝術在近現代以來謀求革新的最好注解。再擴大下去,中國藝術在近現代以來謀求革新之路上不僅僅只是這三人,葉維廉的這本《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畫的生成》就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視野,趙無極、劉國松、蕭勤、陳建中等9位藝術家,都在這一版圖中占據一角。
不過,在認真聆聽葉維廉與這9位藝術家關于各自創(chuàng)作的文化漫談時,有兩個概念我們必須厘清。在書中,“中國畫的生成”的“中國畫”其實并非狹隘地指大眾觀念中的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而是中國現代畫,油畫或者水墨畫皆可。類似趙無極,其抽象油畫便獨具風采,一些國內藏家就是因為趙的這種抽象而心生收藏之念。其二,盡管葉維廉稱自己是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但其書中所涉藝術家在大陸藝壇恰恰指的卻是現代藝術家。相較之下,以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等人為首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則被冠以“中國當代藝術”的名號。
由此,“中國畫”與“中國現代畫”、“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這兩組詞匯的混亂也反映出了中國藝術自20世紀以來所遭遇的尷尬。回顧藝術史,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命運隨著現代中國的大轉輪上下起伏。在西學東漸之下,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西方藝術觀下苦苦掙扎。類似趙無極、劉國松之輩,都紛紛從傳統(tǒng)中國走出。雖然他們經歷了傳統(tǒng)詩畫的洗禮,西方的現代藝術卻也時刻困惑他們的藝術追求。究竟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藝術上應該有怎樣的體現?水墨畫與油畫的優(yōu)劣又怎能為我所用?這樣的思考幾乎出現在與葉維廉對談的每一位藝術家中。
現代詩人亨利·米修曾問趙無極:你的水墨畫很好,為什么不畫?趙無極的回答是:我是中國人,不愿意人家說我取巧,所以就不畫。在中國藝術家那兒,回避或者不回避中國水墨都成為其邁向國際藝壇需要思考的問題。
迷茫也好、掙扎也好。好在趙無極、劉國松、蕭勤、陳建中之流都已經以中國藝術家的獨有面目,對中國現代畫的發(fā)展做出了各自的努力。由此也讓我們看到一個頗為豐富的中國現代藝術發(fā)展之路。
不過,可惜的是,本書沒能涉及大陸藝術家。或許有一天,大陸藝術史家或者文化人有志也能依照葉氏的體例,以藝術家個案來梳理下中國現代藝術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各家風格的生成衍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