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7徐悲鴻(1895-1953) 雙馬長驅
立軸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尺寸:188×99 約16.75平尺
款識:卅七年中秋悲鴻
鈐印:悲鴻、腐朽神奇、尊德性好文學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道中庸
鑒藏印:上海鑒古齋文物商店鑒藏印
預估價:500,000-800,000
徐悲鴻是中國近現代第一位融中西繪畫精髓而成獨家風貌,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書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全國解放后,徐悲鴻是第一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在藝術教育方面,徐悲鴻愛才如命,不拘一格,在挖掘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新中國美術發展提供了中堅力量。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禪、蔣兆和等無一不與徐悲鴻有關。
他在繪畫創作上,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以革新中國繪畫、尋找中國藝術發展途徑的使命感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 ,他的畫中寄托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其取材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 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與廣大民眾息息相關,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徐悲鴻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對馬寫生,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1940年訪問印度之后,他的馬更加注意了結構表現。本次中翰清花“時空呢喃”金秋拍賣傾情推出0057號拍品《雙馬長驅》,此圖畫一黑一白兩駿馬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沒有馬鞍韁繩束縛,無羈群尚桀傲。畫面簡淡、高逸,用筆肯定潑辣、剛柔相濟。馬鬃馬尾用硬筆掃出,既體現了鬃尾的質感和勁力,又有蓬松之感。他對細節的描繪也耐人尋味,擴張的鼻孔和嘴從側面表現出馬的健壯體魄,馬腿馬蹄張弛之間骨骼肌肉力量精妙的收縮變化,全部兼用西法以水墨渲染明暗,濃淡相間,精準的交代出來,筆筆見結構。這兩匹駿馬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精神特征。匯聚著中華民族為真、善、美而奮勇抗爭的時代感情,是畫家與時代的交融。《雙馬長驅》作于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作者的愛國熱情與與之融為一體,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徐悲鴻有一方圓形“腐朽神奇”印得來于一次偶然經歷,徐悲鴻對繪畫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精益求精,最忌諱新紙和宿墨,一次在馬來西亞旅途中,不得已而作一幅《牧童和牛》,結果墨色因隔夜而變得滯澀,反而顯出粗糙的分離筆痕,恰恰表現了牛身上雜亂的毛。徐悲鴻喜出望外,專門請人為該畫刻了一方圓形“腐朽神奇”印,用在自己得意之作上。《雙馬長驅》畫面鈐印“腐朽神奇”、“悲鴻”、 “尊徳性好文學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道中庸”三方,可見畫家本人對作品非常滿意。此畫還有“上海鑒古齋文物商店鑒藏印”,乃流傳有序、收藏價值極高之珍品。此作將于2011.09.08——2011.09.09在深圳五洲賓館三樓國際會議廳展出,歡迎諸位藏家蒞臨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