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和名壺
“紫氣東方”(一家以壺結友的紫砂店)里最貴的一把壺12.6萬,是毛國強所作。
他的頭銜不少: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1958年,毛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老藝人任淦庭,從此走上了紫砂藝術之路。
1982年作品《12件鼻煙瓶》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展評一等獎;《五件紫砂掛盤》獲二等獎;1994年作品《心經六條屏》獲第五屆陶瓷藝術設計創作評比二等獎;作品《獅象玉鼎》、《特大百壽瓶》陳設在中南海紫光閣。
博寶藝術網評論員慕容依表示,此類名家的作品,升值潛力不可估量。
2010年開始,毛的壺大批量開始進入拍場。是年,江蘇嘉恒春拍,毛所作暗香浮動壺以39.2萬元成交;上海馳翰秋拍,毛所做大虛扁以20.16萬元易主。到了2011年,上牌量明顯上浮,南京經典、長風拍賣、中國嘉德等拍賣公司陸續推出該工藝大師的紫砂壺。
一級市場,2004年毛所作小壺市場價僅為4000元,而在六年時間里,已經翻了5倍。
紫氣東方工藝品公司陳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近年來,名家所作的紫砂壺一直在上漲,只是根據其級別不同,上漲力度不一樣而已。”
換句話說,名家壺的總體市場價格不斷上揚。不單是現當代工藝大師的作品如此,民國、清朝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曾幾何時,一位名叫趙蓉的收藏者將其祖爺爺一輩傳下來的紫砂壺拿到“鑒寶”節目,被北京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張寧估出了5萬元。
此壺高15厘米,壺口直徑8厘米,壺身貼花,紋飾為鳳紋,有一處破損,壺口壺蓋修飾有花草紋,獅鈕,月牙形底,底部為“康熙九年陳子畦制”的款識。
根據張寧的說法,該壺是江蘇宜興所制的一個清代中期紫砂壺,雖說圈足下面有“陳子畦”康熙九年的楷書款,但不能確認這就是陳子畦的真品,不過工藝制作還是具有相當的水平。
拍場上,陳子畦的壺價格已經不菲。2011年北京長風春拍,陳所做“蓮子”壺以322萬元易主,高于最高估價的兩倍以上。
但是,“漲勢最兇的要數已過世工藝大師的紫砂壺,” 紫藝網市場部唐先生說道。以顧景舟、蔣蓉為例,他們的壺存量不多,受到不少炒家的青睞,自2010年中國嘉德將顧景舟的石瓢壺推上千萬級臺階之后,瞬間打開了紫砂壺的價格空間。
蔣蓉2008年逝世后,其十一頭蓮藕酒具在2010年中國嘉德秋拍中,也拍出145.6萬元的好價錢。
年漲幅不低于20%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上的高價頻出的同時,一級市場上的紫砂壺價格也在有序上漲,而最典型的一波行情,來源于臺灣人。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曾是紫砂壺的“沸騰之島”,買壺、藏壺、玩壺、比壺一時成為那里的時尚。據唐先生介紹,紫砂壺最早的一波行情發端于90年代初期。
那時,沿岸商業活動的一天比一天緊密,尤其是臺灣商人涌入長三角之后,臺灣人代替香港人成為宜興紫砂壺的又一輪價錢推手。名家制作的紫砂壺價格快速上升,少則幾萬元,多則數十萬元。加之商家的炒作,一個普通的紫砂壺,也能夠以近萬元的價格倒手。直到1993年,宜興紫砂壺的價格被臺灣人推到了高點。
一位紫砂壺經售商證實道,“臺灣人收集保藏紫砂壺有相當比例的炒作成分。”正因為此,之后臺灣經濟的突然衰落,使得紫砂壺砸在了不少臺灣人的手中,以至于狠命出貨,將虧損降到最低。于是,紫砂壺的價格開始回落。
之后,大陸的整體消費帶動了紫砂壺2003年的反轉。據唐先生的觀察,近兩年時間,一級市場上紫砂壺平均價格已經翻倍了,盡管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紫砂壺價格有所回落,但是2009年開始迅速反彈,其走勢有些類似黃花梨,只不過下跌的時候沒有黃花梨跌得那么猛,而上漲的時候,又沒有黃花梨漲得厲害。
好景不長,2010年5月曝出的“紫砂門”事件,讓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陷入一場空間的災難。宜興是國內主要紫砂陶器制作、銷售集散地,紫砂煲的風波使得“有毒”、“造假”等字眼打破了這個小鎮的寧靜。
以紫砂為原料的生產行業一蹶不振,紫砂壺價格更是一落千丈。
到了2010年底,紫砂壺價格開始了報復性的反彈,唐先生說,“主要還是顧景舟那把壺拍了一千多萬,將大家的價格預期拉高了。”的確,那把壺的估價僅為220萬元至320萬元。
業內人士已經發現,從2004年至2010年六年時間里,很多工藝大師的作品已經翻了幾倍,尤其是名流紫砂壺,于是他們斗膽預言:到2015年,紫砂壺價錢每年漲幅不低于20%。
禁采令的動蕩
和其他收藏品相比,紫砂壺的價格即便上漲,也算是穩定中的一員。
紫氣東方工藝品公司陳經理對記者表示,“近年來紫砂壺的價格一直在上漲,從普通壺到收藏壺,價位越高的漲幅越大,但是總體漲幅趨于穩定。”
不少人士將紫砂壺價格的上漲歸咎于紫砂礦的不可再生。
2005年4月,宜興市曾實施紫砂礦“禁采令”:暫時凍結對紫砂泥土的開采。原本是出于保護紫砂礦的初衷,但不料卻讓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紫砂泥的替代品。
從事紫砂陶制作和紫砂礦研究近20年的宜興陶藝家朱澤偉介紹,隨著紫砂礦料的減少以及替代品的出現,紫砂市場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尤其是一些無良商家在劣質陶土中添加化工色素,調配出接近紫砂顏色的“偽紫砂”,真正的紫砂由于具有一種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制作的茶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泡茶容易發揮茶葉的色香味。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2010年6月,宜興市終于恢復了紫砂礦的開采。盡管恢復,但是不可再生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呂俊杰對此表示,宜興儲存的陶土雖然極為豐富,但紫砂礦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此前因違法開采、過度開采,許多紫砂礦礦井已基本報廢。
不少媒體曾發出統一的聲音:真正的紫砂泥快沒有了。
陳經理解釋道,沒去過宜興的人都會對紫砂礦表示懷疑,去過宜興的人就知道,紫砂礦還有很多。而且許多工藝大師都還留有許多祖傳下來的紫砂泥,這些紫砂泥做出來紫砂壺就會不一樣。
再者,不少工藝大師近幾年已經從助理級升到國際級,其壺自然隨身價而上漲。2004年的國家級助理工藝大師已經提升為國家級工藝大師,同時很多國際級工藝大師又提升為高級工藝大師,隨著做壺經驗的提升,其紫砂壺的價格也有翻倍的可能性。
這個道理同國畫和油畫相似,一旦某個新銳藝術家得了獎項,其畫作價格也同樣會上漲。
“大師”就是價值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紫砂壺能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切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保護。
新中國成立后,紫砂工藝的恢復納入了國家級的視野。1950年11月,紫砂產銷聯營處成立。經歷過戰亂,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50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20多人。
在政府的支持下,1954年,紫砂工藝合作社在蜀山建立,并將老藝人組織起來,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段時期也因此成為紫砂制造工藝推陳出新的重要段落。
緊接著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位著名紫砂藝人為“技術輔導”,開始了新一代紫砂藝人的培養和手工紫砂陶藝的傳承工作。
如今,隨著一些頂級大師相繼謝世,這些國家級大師僅剩10名左右。“由于較為年長,制壺周期較長,而存量壺相對較少,價格自然偏高,”陳經理一面說一面指著一塊紫砂泥料,“工藝大師對于泥料的要求很高,通常會用祖傳的方式自己制作,從而能進一步保證泥料的質量,他們所作的紫砂壺更值得收藏。”
然而,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業內人士建議,初涉紫砂壺收藏領域的玩家無需過度追求名家和年代,與其購買價值數萬、數十萬元的明清和近現代大師的紫砂壺,倒不如以較適當的價格,收藏價位較低的近代精品紫砂壺。
他們將矛頭指向了20世紀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如丁亦琴、范建軍、徐俊、鮑燕蘋、袁立新、周志君、譚曉君等等工藝大師,這些人被業內稱為是紫砂壺中的“成長股”。另外,收藏大師子女的工藝紫砂壺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