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畫作品
盡管藝術品收藏、投資行業的黑幕經常被揭露, 但在這個圈子里騙術仍比比皆是,道行淺的藏友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圈套。一旦藏品價格超過10萬元,付款之前一定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避免上當受騙。下面是最常見的“五大騙術”,投資者可引以為鑒。
編故事意在障眼
一是編造故事,吸引好奇心較重的藏家。收藏圈自古就有“七分故事三分寶、扒開故事仔細找”的說法,意思是說藏品無論真假,每件寶貝都附加著一個故事——真品身上的故事,敘述的自然是寶貝的出身、來歷和傳承;贗品只能依靠捕風捉影來胡編亂造。事實上,這種手段行家稱為障眼法,其目的不單純為了吸引買家,更大的作用是通過眼花繚亂的故事轉移買家注意力,讓你失去戒備心。
二是假扮民工,欺騙心地善良的買家。“假扮民工”是近年出現的新招,每到傍晚下班高峰,或者周末,隔三差五總會看到路邊蹲著個民工模樣的人,面前擺一個蛇皮袋,里面裝一對滿是泥土的瓷瓶、一尊銅佛造像等等。這些基本是不入流的蹩腳贗品,開價也不高,一兩千塊錢,一旦有人詢問,他們就說是在工地上挖到或者拆老房子時撿到。事先這些人一定先做好功課,找一個附近正在施工的工地打底,反正上海處處有工地。這類騙子欺騙的對象是對古董似懂非懂,又對純樸民工心存好感的人。
三是以托設局,針對意志不堅定的買家。“托兒局”最早出現在清末民初,主要依靠托兒那條三寸不爛之舌取勝。古董圈的“托兒局”常見場景有兩種:一是在你仔細觀察欲購藏品時,以旁觀者的身份“不經意間”說出寶貝的來歷、價值,給買家一種撿漏的心理暗示,促使交易成功。二是在買家即將上當又要脫鉤的緊要關頭,以爭奪者身份現身,假裝他也看中了這件寶貝,而且開出更高價格急欲成交。此時,賣家面露為難之色,表示已經有人在先,然后連聲催促你趕快決定買與不買。
偽專家上下其手
四是假證書,蒙騙輕信鑒定機構的買主。藝術品市場目前出現證書滿天飛的不正常狀況,豈不知,想努力證明真品的“一物一證”本身就很不真實,它起到的恰恰是欲蓋彌彰的反作用。筆者平生見過兩份“雷人”的證書,一次是在北京豐臺看丹路,一位出售“漢高祖印”的地攤小販,竟擺出一張“文化部文物鑒定中心”開具的保真證書!另一次是上海永嘉路一家畫廊,我詢問一幅史國良人物畫時,老板竟然取出一份史先生“自己證自己”的親筆證書,證書上史先生私章的紅色印泥粘了我滿手。
五是偽專家,欺騙盲目崇拜權威的買家。雖然大部分“偽專家”的藝術鑒賞水平并不強,但他們抓住初級藏友在藝術品市場急于賺錢的心理,上下其手,翻云覆雨,顛倒黑白。當藏友帶著藏品找他鑒定,為了得到鑒定費,每件藏品不論真假在他眼里都是真品或者珍品,這叫“上手騙”。這還不算,他還會動員你參加他們公司“即將”舉辦的大型拍賣會,言之鑿鑿的承諾這件東西一定能拍出你意想不到的天價!然后告訴你,拍出天價的前提是交納一筆“保底交易費”,一旦交完這筆費用,不是拍賣會遙遙無期,就是你的藏品流拍,這叫“下手騙”。偽專家嚴重挫傷了社會公信力,其危害及后果遠超其他騙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