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國內外一些書畫拍賣專場,經常有寧波企業家身影出沒,業內頗為矚目。伴隨著書畫投資熱得有點“發燙”,最近記者發現不少甬城服務業業主,已將觸角轉向書畫投資經營,都想賺快錢。那么,真的能如愿以償嗎?業內人士提醒:書畫投資經營“餡餅”與“陷阱”并存,并非都是“香饃饃”。
開飯店、賣花鳥的都來了
上月底,寧波一場藝術品拍賣會,民間資本助推藝術品市場不斷升溫,“天價”不斷涌現,從數百萬元到數千萬元一幅,價格高得令人瞠目。本月26日,剛結束的由南苑集團與西泠印社合作舉辦的藝術品鑒藏與經營從業資質培訓班上,不少學員其實身兼兩職,大部分是開飯店、搞廣告、賣咖啡、賣花鳥、經營保健品的私營業主。他們除有收藏愛好外,還書畫投資經營。有的“主業”已淡化,奔跑于全國各地書畫拍賣會。
在這圈子中,記者聽到一些人投資書畫賺快錢的故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員對記者說,他的一位伙伴,開咖啡店獲利越來越少,而賣畫賺錢不少。有一次,一幅古代中國畫,僅藏一年,就獲利100多萬元,抵得上開店好幾年利潤。一位原來經營廣告公司的殷先生說,以前每天為賺廣告“蠅頭小利”忙煞,如今做書畫投資生意,開畫廊,可以賺快錢。在這圈子中,甚至還流傳著寧波一位賣家電的業主,僅一年時間投資書畫就賺了近一億元的“神話”。
書畫投資“水”很深
那么,書畫投資經營真的都是十分香噴噴的“大餡餅”嗎?
昨天,記者來到一家書畫投資經營佼佼者的家電公司。一進門就看到不少古代、當代書畫精品。當記者問起近一億元的“神話”時,業主史先生立即否認。他說,去年以來確實賺了一些錢,但是涉足這個行業,其實也賠了許多“學費”。尤其是有些名畫真假難辨,一不小心就會走眼。他告訴記者,搞書畫投資經營并非“兒戲”,得有經濟實力、辨真偽的眼力、敢下手的膽量。他拿出前不久剛從拍賣行拍來名畫的發票,僅4張字畫就花費近千萬元。如此實力,甬城一些原先做花鳥生意的私營業主望塵莫及。
“餡餅”與“陷阱”并存
回顧近現代藝術品投資,在不到20年的時間,20世紀現代繪畫作品提高了15倍,中國瓷器作品增加了近14倍,印象派作品增加了9.5倍,而同期美國、英國的股票價格則只分別增加了4.5倍和2倍多一點。在國內,藝術品作為特殊的投資工具,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益成為人們更加熱門的投資對象。
但是,不少私營業主并不清楚,其實書畫投資“水”很深,是一個投機性非常強的市場。西泠印社藝術品評估中心主任葉子告訴記者,書畫投資經營其實“餡餅”與“陷阱”并存,渾水摸魚的人也有不少。
一些不法商人,采用高科技手段,鋌而走險仿制國內外大家名畫。尤其是一些價格炒成上千萬、幾千萬元的“名作”,其實這些“名作”存世的極少,大多已成了博物館館藏珍品。
另外,為“炒”高一些畫家作品,有些拍賣行與“托兒”聯手,頻頻抬高拍賣價格,讓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資者高價“接盤”。有些“名畫”其實是商家讓書畫愛好者臨摹批量制作。所以,搞書畫投資經營還需三思而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