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良作品1

潘玉良作品2

潘玉良作品3
從盛世漢唐款款而來的文化揚州,除了回味昔日“揚州八怪”畫派的輝煌,還存在另一種藝術闡述模式——油畫。事實上,現當代揚州正是傳承了濃厚的文化基因,并在現當代藝術領域輩有才俊出現。據粗略統計,不大的一個揚州城僅在近15年之內,就貢獻了20名以上包括中央美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美院等校的美術類博士。這些本土學子不少已在國內著名美術高校和機構任職并卓然成家。與此相輝映的是,留守本土的藝術家也屢見成效,藝術家漸顯個人面貌。
富有創意的藝術思考是彰顯個性體驗的希望所在,本期起我們邀請揚大藝術學院曹生龍先生解析揚州現當代油畫家群落,闡釋的也許只是宏觀視野下的兩三點星火,但正是這可貴的星星之火,才給未來的藝術書寫提供別樣可能。
潘玉良,這個許多人都十分熟悉的名字。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中國最早留洋的女西畫家;和徐悲鴻是同班同學等等。還有就是她的不幸遭遇與不同尋常的藝術之路。但對她的藝術了解的人并不很多,人們更多的則喜歡關心一個藝術家的個人經歷或緋聞軼事,卻較少觸及其內核。
潘玉良是作為一個女性畫家與東方身份出現在這個藝術舞臺的,因此,她的藝術與這兩樣是分不開的,在潘玉良的所有繪畫作品中無一例外地處處烙下了“女性畫家”與“東方身份”的印痕。
作為女性畫家,她的作品中體現出女性的柔綿與豐富細膩的情感。在畫面造型上并不精確的人物形體但卻有非常輕松自如的藝術線條,構建了畫面的主要風貌。在畫面色彩上表現得比較溫和嫵媚,常常用淡雅溫馨的色調。在繪畫題材上選擇了如裸體女人、靜物花卉、風景、自畫像等來釋放她內心的情感世界。
潘玉良在法國留學時吸收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繪畫理念與表現技法,這與徐悲鴻選擇的藝術道路相反,徐悲鴻則看中的是法國古典主義學院派藝術。因為悲鴻先生有改良中國傳統畫與把西方優秀的傳統藝術引入國內教學體系的遠大抱負。而潘玉良則沒有,作為女性畫家她只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作為東方身份,她更多地把中國傳統的線描手法融入西畫中,豐富了西畫的造型語言。運用線描的粗細、輕重、虛實、頓挫,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與物的姿態,具有東方意味。
潘玉良的繪畫藝術是在西方文化中融合了東方情調,這正切合了法國當時的時尚主流。因此,她得到了西方贊譽并獲得徐悲鴻都沒有得到的獎項,因為在西方人眼里徐悲鴻永遠是他們的一個學生。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對潘玉良作了這樣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調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