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自畫像

弗洛伊德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所作的畫像
被譽為20世紀畢加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魯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日前在倫敦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8歲。而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大衛與艾莉》以坦誠無比地直面觀者的裸體、粗糲的筆觸、厚重的顏料,與攝影家大衛·道森為之拍攝的工作照系列并置,正在北京798藝術園區內的林冠畫廊展出。
1922年,魯西安·弗洛伊德出生于德國柏林一個猶太家庭,10歲那年,因為納粹迫害,他隨家人到英國定居。17歲時,他的一幅自畫像在《地平線》雜志刊登,由此得到了廣泛關注。2008年,他的一幅女人裸體作品《睡著的救濟金管理者》在拍賣行拍出了1700萬英鎊(合人民幣2億多元),創下了在世藝術家的價格紀錄。他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對中國的“新生代”藝術和“學院派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日耳曼語系中,奧地利人對孤獨的敏感與生俱來。幾十年來,弗洛伊德的畫面中都是室內的裸體模特,避免敘事性。他不厭其煩地刻畫著同樣的神經質與歇斯底里的狀態,他畫的裸體使人聯想到肉塊與肉汁所堆積而成的“人”。好似一股強烈力量驅使著他的畫筆,呈環狀的、Z字形的、拱形的筆觸在粗帆布上敲擊出粗暴的肌理、翻騰的曲線,足以讓人產生震顫的驚異。
那些裸體模特們基本都是弗洛伊德的熟人,是讓他感興趣的人,是他的親戚或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躺或睡在他的工作室沙發上,幾個小時過去,模特們甚至常常在這項工作中沉沉睡去。能沉靜下來的特性,成為做畫家模特的先決條件。而與模特之間相知相熟的屬性也為他的作品注入了力量。他的作品不僅僅是現實主義的,更重要的是對畫面之外人物內心的表達,看到的是畫,閉上眼睛卻是具象的情感。
倫敦西部的一間臟亂到令人發指的房間是弗洛伊德的畫室,微弱的光線所照到的地方,可以看見積滿了灰塵和顏料積垢的墻壁,到處扔著用來擦拭畫面和畫筆的碎布條,年復一年,畫家魯西安·弗洛伊德常常在此中半裸著身子,趿著可笑的鞋作畫,看起來又老又瘋,“不瘋魔不成活”是弗洛伊德的信條。
“他說他所有的杰作都是自傳和靈魂的自畫像,他的語言妙趣橫生,他容易沖動,有著豐富易感的天性。”弗洛伊德生前的好友、 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如此評價,在弗洛伊德的畫室中留下了幾幅尚未完成的作品,“他總是保持幾幅作品同時在畫架上的活躍創作狀態 ,說不定干著干著就在作品的環繞中睡了。”
相比于優雅、唯美的藝術家,弗洛伊德的藝術雖然陰郁卻真實地抵達了靈魂深處的痛楚。即使他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所作的畫像,也絲毫沒有美化的意味,就如當時《每日郵報》評價畫像中的女王“精力耗盡”,《鏡報》則評價“表情冰冷”。
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中國藝術界經歷“85美術新潮”時對裝置、影像特別重視,而認為繪畫已經過時。這時,是魯西安·弗洛伊德讓國內重新認識到繪畫的表現力,“弗洛伊德畫作的色彩、筆觸、力量、刻畫都將繪畫推到很高的程度,以前大家都將繪畫與古典相連,但弗洛伊德的繪畫則具有當代表現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