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定價體系和交易機制,有足夠的空間讓資本玩家們按股票市場的坐莊手法操縱市場,將“擊鼓傳花”游戲進行到底。
送拍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劉益謙,兩年以來給外界一貫的印象是狂熱的買家、中國藝術藏品的接盤者。
劉益謙的夫人王薇曾表示,“我和我先生的藏品肯定一件都不會賣的,倒是會考慮繼續買進。人們都說中國目前沒有收藏家,都只是為牟利。我看那幾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倒真是為了牟利。我不怕別人知道,我就是要讓世人看看中國有真正的藏家。”
言猶在耳,但不到兩年時間,劉氏夫婦已開始出貨。如今這位昔日的“法人股大王”手里有足夠的籌碼,保證其在藝術品領域的話語權。
保利、嘉德、瀚海和匡時近兩年公開拍賣記錄顯示,幾乎所有的頂級拍品都被那些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財團或資本大佬所買走,而這些人顯然以短期投資為主,根本目的是以更高價出手。
當然,保證其投資有絕對收益的前提是,他們掌握籌碼后,還需要有絕對的定價權和市場內有足夠的買家。以目前的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定價體系和交易機制,有足夠的空間讓這些資本玩家們按股票市場的坐莊手法操縱市場,將“擊鼓傳花”游戲進行到底。
五年十倍
2006年嘉德拍賣曾經賣過一件張大千的《天女散花》,當時一位上海買家花了268萬元拍走。2010年秋拍,他將這幅畫又在北京保利拍賣,成交價達到6200萬元。
2010年12月12日,徐悲鴻的巨幅水墨《巴人汲水圖》在北京翰海拍出1.7億元。《巴人汲水圖》10年里被拍賣三次,第一次是1999年在北京翰海拍賣,以132萬元成交;2004年,《巴人汲水圖》又出現在拍賣會,被舉到1650萬元。僅5年時間,其價格就翻了十倍以上。
隨著近兩年藝術品市場的回暖,已讓早先的一批收藏家賺得豐厚收益。山西的高先生近十年間一直致力于高古瓷的收藏。他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他手里的收藏品,按目前市場類似藏品的拍賣價格,十年來基本都有十倍以上的漲幅。《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曾在他家里看到一個5年前以1萬多元買來的遼代瓷瓶,后在北京古玩城見到,售價56萬元。
2007年民生銀行發布了藝術基金1號產品,2年封閉期以后,25%的高收益率遠超民生銀行的預期。2010年11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字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為20%。
長江商學院教授、“梅摩”藝術品指數共同出版人梅建平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當下藝術品投資的回報比股票好,跟房地產差不多,藝術品市場未來必將與股市、樓市并駕齊驅,成為投資市場的“第三極”。
而根據藝術品行家理查德·羅世的研究,優質藝術品的長期回報在扣除成本之前約為每年9%-10%。
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益民就此指出,藝術品天生就是一種投資品,這由它的本質所決定,它除了擁有文化屬性以外,還具有經濟屬性、金融屬性。
藝術品主升浪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呈現一波主升浪的走勢。
國家文化部市場司日前發布了《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該報告指出,2010年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694億元,比2009年增長41%。其中,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10年全年拍賣藝術品30萬件,總成交率75%,總成交金額達到589億元,比2009年增長了177%。2010年按照全球各國在藝術品拍賣收益的統計數據,中國排名全球第一。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關予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據該中心統計,2011年春拍數據顯示,春拍成交已達到428億元。2009年下半年以來,明顯有資金介入痕跡,很可能是房地產和股市資金,其中藝術品基金成為最重要形式。
民生銀行藝術品基金募集團隊主要成員武勁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該行的這只基金面向銀行的高凈值客戶——按照美林銀行的定義方式,高資產凈值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在金融機構的財富報告中指的是那些擁有股票、債券、共同基金、銀行賬戶以及其他流動資產的總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不包括自住(用)房產。民生銀行“藝術品投資計劃”的發行對象為存款額在800萬-1000萬元的客戶群。
由《福布斯》中文版與中國建設銀行最新發布的《2010中國私人財富白皮書》統計,至2010年末,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量接近100萬億元,高凈值人群達38.3萬人——2009年分別為85萬億元和33.1萬人。
關予說,目前中國富人們的藝術品投資的資本配置比例其實非常低,位列福布斯富豪榜前500位的“資本大鱷”們投身于藝術品投資的比例在5%到10%之間,而在國外這個數字通常為90%以上。
關予認為,除了巨大的財富效應,當今的高通脹也是吸引資金介入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國內經濟面臨通脹壓力,藝術品相對穩定,長久來看又不會縮水,應該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投資產品。
投資機構化
近兩年來,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大量資本界力量開始介入市場。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買家是湖南電廣傳媒集團,并且此件作品已經結款。該公司自2006年開始藝術品投資業務,已收藏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數百幅書畫精品和一些油畫、古董重器等。2010年,湖南電廣傳媒集團成立了北京中藝達晨藝術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藝術基金。
湖南電廣傳媒集團,近幾年一直致力于創投業務,而且計劃整體上市。其建立藝術品基金,業界認為顯然不是為了收藏,而是投資。
記者獲悉,國內地產界龍頭萬達集團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就看中了吳冠中的畫作,通過民間、拍賣會等各種渠道搜集,至今已經擁有了吳70幅左右的水墨畫作品。
而新建成不久的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其真正的幕后“掌門人”則是中國私募基金業元老級人物——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
2010年11月21日和22日,嘉德拍賣公司在秋季拍賣中連續拍出兩件“天價”書畫:3.08億元的王羲之《平安帖》、1.075億元的李可染巨幅水墨《長征》。兩位買家分別是劉益謙和北京的一位資本大佬。
就在拍賣前后幾天,這兩位買家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各自都有大宗交易發生,其交易資金數額正好接近拍場上兩件藝術品的成交價格。
除了民生銀行,在2009年至2010年,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都開發了藝術品業務。其中,2009年6月,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和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合作,推出國內首款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募集資金4650萬元,產品委托期為18個月。該信托資金主要用于購買所選定藝術作品的收益權,投資者能享受到7%的預期年收益。
此外,還有很多機構通過私募的方式成立藝術品基金。泰瑞藝術基金運營總監王凱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2009年,泰瑞藝術基金以有限合伙的形式發起成立了第一只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共吸引了17名投資者,籌集到資金1000萬元。2010年7月,紅珊瑚二期正式成立,兩只基金共籌集資金2500萬元。這兩個基金如今都尚在封閉期,沒有公布最終收益率,但王凱預測不低于15%。
缺失的定價體系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藝術品市場火熱的今天,拍賣會上成交的藝術品價格,很難合理定價,總是充滿爭議。對于這種情況,梅建平認為,任何藝術家的作品流入市場都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積淀和考驗。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是,雖然參與投資者甚眾,但目前國內對藝術品市場的估值、定價,卻并不明了。
據梅建平介紹,在歐美等國外市場,幾乎每一件藝術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什么人在什么時間擁有過這件藝術品等,都有登記。而中國的財產登記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這方面很是欠缺。另外,在國外市場藝術品的鑒定估價已有成熟的運作機制,整個機制建立在一個透明與法律健全的交易平臺基礎之上。在這個平臺上,當一個市場有多方渠道可以作為價格咨詢的對象時,就會產生制衡的作用,比較難被某些人操控。
另外,在藝術市場中,畫廊與拍賣行是分工明確的依存聯盟:前者負責培育、推介藝術家;后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市場交易。當畫作經過畫廊的運作過程后,其實已經自然形成價格。比如,紐約畫廊做一個展覽,必然跟評論、廣告、美術館、收藏家聯系在一起。而且他們的評論是獨立的。比如《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可以獨立評論一個畫廊、展覽,這種評論可以對藝術交易進行某種監督。
而目前國內作為一級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畫廊基本沒有聲音。數據顯示,中國藝術市場的總成交量在2010年井噴,但是畫廊所占的份額相當微弱,影響小且缺乏話語權。
2008年,英國當代藝術家達明赫斯特將自己的23件作品直接送交拍賣公司,做一個專場拍賣會,雖然僅一幅《金牛》就拍出了1860萬美元,此舉卻遭到了業內人士的鄙視。但在國內,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送拍,或者是拍賣行自己到藝術家家中收貨的情況,非常普遍。
目前巴黎藝術品交易所藝術品股票價格,平均每股10歐元,比較穩定。相比而言,天津文交所的兩個藝術品股票《黃河咆嘯》與《燕塞秋》2011年1月26日上市后,股價一直處于瘋長狀態,短短一個月時間平均翻了17倍之多。這種反常現象,除了投機因素外,定價體系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資本影響力
觸底反彈、行情回暖、V形復蘇、價格指數、坐莊……2010年,當人們談論藝術品拍賣市場時,從股市“舶來”的這些名詞被熟練運用,容易讓人誤以為在談論的是股票或房產,并非書畫和古董。
關予認為,資本的機構化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表現,首先反映在資金規模化的明顯優勢。而動輒千萬級的競拍出價已經將個人購買行為迅速地“邊緣化”。其次是在操作目標和操作手段上的變化。由于機構收藏的體系化目標和投資基金以投資收益為目的的精確化選擇,往往會表現出短期的波動性和高換手率。
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藝術品的走勢不僅有股市的特征,且表現形態也極具股市特點:在藝術市場往往會形成幾個熱炒的板塊輪動,如紅色經典繪畫、宮廷藝術品等,如同股市的題材一樣,被炒來炒去。
資深策展人武先生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制造板塊價值是資本的一種玩法,為的是控制邊界。比如皇家收藏,以是否著錄于《石渠寶笈》這樣的簡單概念為價值確認標準。如同股市坐莊,手里有籌碼自然就有定價權,《石渠寶笈》里面著錄的收藏品市場總共約100件左右,劉益謙手里藏了30多件。如他將這30多件的一部分拍到5000萬元以上,那么其他藏品自然照此定價。這正是股市坐莊的典型方式。
如前所述,目前內地藝術品市場一年接近約500億元的規模,具體不同類別收藏品只有幾十億元的規模。這樣,幾個10億元規模的資金就可以形成相當的影響力。
在當代藝術收藏中,劉益謙、王薇已囊括了張曉剛(微博)、曾梵志、劉小東、劉野、周春芽(微博)、岳敏君等重量級作品。此外,國外藝術家如日本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加藤泉,韓國的金東囿等人的動漫作品,也被他們納入囊中。
就中國古代書畫而言,公認的大家相對有限。如古代大家有宋徽宗、“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四僧”、“金陵八家”、“揚州八家”、趙之謙、虛谷、吳昌碩等人;近現代大家如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李可染、黃胄以及吳冠中等人,他們代表了中國藝術品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藝術風格流派的最高水準。而他們除去應酬之作,其代表作和精品流傳于民間的非常有限,很容易被有實力的財團和投資機構形成壟斷。
據業內人士統計,包括劉益謙在內的四大華人買家(另三位分別是上海天衡拍賣公司董事長陳郁、臺灣著名藏家林百里以及上文提到的不具名山西買家),囊括了2009年以來天價拍品中的一半以上。
武先生表示,這些資本是以私人身份,但用金融資本的操作方式,進入藝術品市場。等到這個市場上的優質籌碼全都被以逐利為目的實力財團拿走了,資本就真要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角了。仔細觀察,發現劉益謙他們并不盲目,而是步步謀劃。
而上述藝術品市場的玩家,不僅是簡單的買家,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參與了畫廊、展覽以及拍賣行的投資,實現控制產業鏈,從而對某一類收藏品形成絕對的話語權。
操作玄機
藝術品價格素有“優品拉動劣品”的規律。高價藏品拉升其他藏品價位。好藏品的價格是一個風向標,高價格一旦出現,就會帶來其他藏品價格上漲。 2006年徐悲鴻代表作《愚公移山》拍出3300萬元,創下當時徐悲鴻個人作品的紀錄。此后不久,徐悲鴻另一件作品《奴隸與獅子》拍賣出5388萬元。再后來,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則拍出了7128萬元的價格。
關予表示,目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沒形成成熟的畫廊和博物館體系的一級市場,藝術品的定價大多依賴于拍賣市場。而對于掌握足夠同類別藝術品籌碼的實力資本機構,只要能夠實現操縱拍賣價格,如同股市“坐莊”,自然就掌握了該類藝術品的定價權。
據媒體報道,中國拍賣行業協會7月9日召集保利、嘉德、翰海、匡時等多家拍賣企業進行溝通討論,認為媒體報道中涉及的“虛假鑒定”、“拍前收取費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關數據發布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中拍協將組織全行業開展自查自糾。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介紹,在國內拍賣行業,操縱拍賣以及上述問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通行的做法是:首先,找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場價格在10萬元左右的畫家,簽一個三年協議,由其每年提供40張畫,三年120張,每張以30萬到50萬元左右收購。一年后,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元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后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元一張。
具體操控方法是:拍賣中,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買家坐在一起,假裝舉牌競拍制造一種“很多人搶著買”的現場氣氛。這被業內稱作藝術品拍賣會的“天價做局”。
這樣,只要第一年在拍賣會上以高價賣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將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畫在拍賣會上慢慢用天價游戲“釣魚”,賣出一張就是暴利。每次送拍把每張以三五十萬元買來的畫,價格標到1000萬元。這種“假拍”不可能按照10%付傭金,因為1000萬就算按5%的傭金算也至少要付50萬元,需要事先已經跟拍賣公司秘密談好一個固定傭金,比如“假拍”的價格不管多高,都只付20萬傭金。
而之所以玩“假拍”游戲,一個是有廣告效應,即使拍賣不掉,送拍者就當是付20萬元廣告費,將所謂的“藏品”在拍賣會上露臉做廣告。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釣魚”:拍賣會上將天價作品賣掉,其實就是一個“釣魚”的過程。有時候不是一次拍賣會就能“釣魚”成功,往往要在一年的好幾場拍賣會上才能最終釣到一條“大魚”。
“天價做局”一般都是將“天價油畫”賣給兩種人,一種是剛入場的新收藏家,另一種是剛入場的藝術投機商。前者是真想收藏當代藝術,后者是把藝術拍賣會當作股票市場來投機一把。
“天價做局”在圈內早已不是秘密。但之所以沒有人真正捅破這個事情,直接原因是買了“天價油畫”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也并不想破這個局,因為他還想借這個局將手中的“燙手山芋”扔給新買家。而對于畫家本人,雖然畫被標到2000萬元拍賣,由于之前他們早已將畫是以前以30萬或者50萬元賣掉,不會產生實際收益,但拍賣天價對這些畫家有好處,因為會形成一個價格輿論,以及不斷加強的社會知名度,并使他和他的繪畫成為藝術圈的話題中心。
有時甚至藝術家本人也會參與炒作。比如,在一場拍賣會之前,遍布各地的收藏家或者經銷商會接到藝術家的電話,內容大致是:如果你幫我買下這件作品,那我會再送你兩件。如果經銷商能在拍賣會上以300萬元的價格買下這件作品,藝術家還會送給他兩件,這樣用300萬元的成本,拿到三件作品,一轉手還能賺得豐厚的利潤。
某拍賣公司的謝先生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藝術品拍賣和投資業界儼然是休戚與共的盟友關系。因此,僅靠商務部對拍賣行業進行規范,恐怕難以實現對二級市場的有效監管。
誰接最后一棒?
即使中國當代藝術的獲益者西克也謹慎地表示,“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熱得有點過熱,從目前來看,好的藝術品價格并沒有到位,但其他大部分卻超過了應該有的價值。現在這個市場還不會分辨好與壞。” 雖然是否存在泡沫,業界看法不一,但存在共識的是,目前藝術品市場的確存在如下兩個問題:一是價格缺乏公信力;二是投資屬性大于文化屬性。書畫也好,瓷器也罷,統統在新入門投資者那里變為低買高賣的工具,許多拍品幾年內多次易手、交易價格迭創新高。在資金推動下,部分藝術品的市場成交價格,已開始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
這與上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非常相似。當時,日本銀行大力鼓動客戶貸款購買藝術品,銀行家們稱藝術品是絕佳的收藏,日本的企業和商人花了大錢購買畫作。
著名的案例包括,1988年東京三越百貨斥資48億日元買下畢加索的《魔術師與小丑》;東京西成百貨以13億日元買下了莫奈的《睡蓮》;1989年日本一家地產開發商以75億日元買下了畢加索的《皮埃華特的婚禮》;安田火災與海上保險用58億日元買下梵高的《向日葵》;隨后,梵高的《加歇醫生像》、《鳶尾花》等均被日本商人高價收入囊中。當時世界驚呼,最好的印象派畫家作品已都歸了日本人。
其中,梵高的《加歇醫生像》8250萬美元的價格,創下了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當時,購買者齊藤甚至宣布,他死后兩幅畫將隨他火化。
但是,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10年后,手頭拮據的齊藤又把梵高那幅畫賣回給佳士得拍賣行,只收回原價的1/8。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仍保存于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14億美元。
尤具諷刺意味的是,昔日日本金融巨子高橋治憲斥資逾千萬美元購得德國現代藝術大師基弗的11幅作品,當作品送到日本的時候,高橋治憲的公司同步倒閉,這11件作品未及拆封,便被折價處理。
當時在日本的銀行,藝術品抵押貸款能達到保單價值的50%。打個比方,一幅被認定市場價值達50萬美金的藝術品,通過藝術銀行業務,可以獲得25萬美元的抵押貸款。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后,日本銀行里用于抵債的書畫一度堆積如山。
目前,不少歐洲藝術銀行已經撤銷了藝術品抵押貸款的項目,原因就是上述的高風險。
2010年5月,深圳市同源南嶺文化創意園有限公司以公司收藏的中國蘇繡藝術大師任慧閑先生的一批藝術珍品作為擔保,從建行深圳市分行獲得了3000萬元的貸款,開國內藝術品抵押貸款之先河。
就劉益謙而言,據媒體報道,他用于競拍的藝術品資金,有一部分來自銀行,在拍賣公司拍得幾億元的藏品后,他馬上可以到銀行以藝術品拍賣價抵押得到50%的貸款,再到藝術品市場去運作。在銀行的支持下,劉-年可以運作的資金達幾十億元。
有業內人士透露,圈內的潛規則是,雖然多數藝術品還不能用于直接通過銀行質押的方式獲得資金,但參與藝術品投資的資金往往是通過其他途徑從銀行獲得。
分析人士指出,“天價做局”的對象一般是是剛入場的新收藏家和剛入場的藝術投機商,目前后者更甚,其資金多出自銀行。
海外藝術基金
英國鐵路養老基金
1973年底,受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各國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至1974年底,倫敦股指跌幅達70%,英鎊國際貨幣地位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有效避免由通貨膨脹所引發的資產流失,負責保管英國鐵路員工退休金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開始運作藝術品投資計劃: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每年將可支配流動資金總數的3%(約400萬-800萬英鎊)用于購買藝術品,并在持有25年后進行銷售,獲取收益。
對于這項計劃,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成立了專門負責監管的藝術品小組委員會,每一次采購都必須事先向委員會提交詳盡的購買計劃。從1987到1997年,蘇富比拍賣公司為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在倫敦、紐約和香港舉辦的22個專場拍賣,為它兌現了承諾的收益以及巨大的名聲。
印尼CP基金會
成立于2001年,是東南亞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非常重要的基金會之一。CP基金會自2003年就開始把中國當代藝術納入其項目范圍。2003年和2005年,在CP基金會舉辦的兩屆印尼雙年展上,方力鈞(微博)、岳敏君和王廣義三位藝術家就已經參與到基金會的項目中。并且,CP基金會在2003年的印尼雙年展上的藝術家對話項目中,特意邀請了方力鈞和岳敏君參加。在2005-2008年的4年中,CP基金會堅持每年為一位以上的中國藝術家在東南亞舉辦個展,迄今,岳敏君(2005)、方力鈞(2006)、楊少斌(2007)、周春芽(2008)等人的個展相繼在東南亞亮相。
倫敦紅樓基金會
由Nicolette Kwok女士1999年在英國成立,成立近10年來贊助中國藝術家在世界的大型活動,比如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活動。基金會成立之初的第一個展覽“dream01”組織了中國當代21名藝術家包括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周春芽等,幾乎涵蓋了如今市場上的焦點藝術家。
美國鋁業基金會
每年會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進行一些有著穩定回報的藝術品投資。美國鋁業基金會已經拿出了400萬美元計劃投放在中國。同時,美國鋁業基金會還和國內藝術館進行合作,如現在上海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館都是其合作伙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