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啟功書法。

圖為成都杜甫草堂收藏的沈尹默書法。
書風動態:
回歸傳統,再談創新
大家知道,傳統書法,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它的發展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它既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字發展與應用相關聯,又與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思想表達相始終,中國書法所形成的優秀傳統,以歷代碑帖及其書論為載體,其體系之龐大、內涵之精彩、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思想之深邃、表達之完美,不僅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而且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現象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然而,文化大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將這些“四舊”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毀滅,人們在沒有任何承繼傳統可言的大字報書寫中狂草。當改革開放的序幕打開,這些寫手居然占領了中國書法的舞臺,同時以創新的口號模糊人們的判斷甚至壟斷了整個的書法界。
君不見,凡是講求中國書法傳統與法度的作品,全部排除在評獎與入展的范疇以外,而所謂否定傳統,抒發個性的現代書法,則大興其道。往往一個展覽會,看不見一幅學有根基,或者說是在繼承傳統之上的創新作品,不僅破壞了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而且遠離書法除了文字運用之外的審美視覺的獨立性。這樣的導向麻痹了人們的理性判斷,導致整個書法界書風越來越不正,只要敢“創新”,就是好“作品”,特別是對大眾審美情趣的扼殺與歪曲,導致所謂“專家審美”與“大眾審美”相背離,試圖切斷中華文化發展之脈絡、文化之傳承,時間延續之長,破壞之大,令人扼腕痛惜。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書法界已經掀起一種值得稱贊的風氣,那就是充分肯定書法是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因此學習書法,必須講究傳統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再談創新。而繼承必須臨摹古代優秀的碑帖,這些碑帖琳瑯滿目,各顯眾長,因此也必須循序漸進并根據個性差異進行理性選擇。
臨摹是中國書法家永遠的功課,古代多少書法家的臨摹與生命相始終,這種歷史性的回歸是中國書法藝術界的幸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弘揚光大的幸事。特別在電子信息與網絡化時代,強調歷史積淀、大眾傳承與審美價值顯得非常重要,這種回歸更加彌足珍貴。
媒體動態:
弘揚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當今媒體,涉及書法與收藏的那真是太多了!電視媒體方面,有央視二臺的《尋寶》,CCTV《國寶檔案》,中國教育電視臺的《美術苑》,北京臺的《鑒寶》,北京財經頻道的《收藏》,北京衛視的《收藏秀》、《天下收藏》,山東衛視的《收藏天下》、《收藏投資》,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天津都市頻道的《藝品藏拍》,浙江經濟生活頻道的《寶藏》,廣西衛視的《收藏馬未都》,鳳凰衛視的《投資收藏》,吉林衛視的《找你》,湖南娛樂頻道的《藝術玩家》,昆明電視臺的《盛世典藏》,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商行西部珍藏》等等,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此外還有網絡媒體如雅昌藝術網,新華網的“收藏頻道”和中國經濟網的“藝術收藏”等等。
報刊雜志方面,除了《書法》、《收藏界》、《中國書畫家》、《藝術市場》等專業媒體外,《中國政協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婦女報》等全國性大報都有定期的書畫專版。
特別值得人們關注的是,中國的三大證券報無一例外地卷入了中國書畫和藝術品投資的宣傳報道領域,《中國證券報》有《收藏投資導刊》;《上海證券報》不僅有《藝術財經》欄目,更有《藝術資產》副刊;而《證券時報》則有《理財大看臺》與《專題》等欄目,大篇幅刊登藝術品市場與收藏的內容。深圳的主流媒體《深圳特區報》的《綜藝副刊》與《深圳商報》的《文化廣場》亦獨樹一幟,別具風采,引人矚目。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媒體動態?媒體大規模地介入意味著什么?是隨波逐流的一時沖動,還是發掘價值的理性選擇?回答顯然是后者。媒體不僅在積極引導大眾正確的審美情趣,奠基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而且在引導中國的資本市場如何進行多樣化的投資。既要避免由于單一投資導致的風險,又要把握時代潮流收藏盛世帶來的投資機遇,導向是積極、正確而又鮮明的。這種導向往往令人心情激動而摩拳擦掌,揭示了一個千家萬戶進入自覺學習、鑒賞與收藏藝術品全新生活方式的新時代。
市場動態:
價格從復蘇到天價
根據相關報道,2010年中國已經躍升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2011年上半年世界藝術品市場成長超過股票市場,而中國更是迅速領先,迫使海外的中國藝術品與書畫向中國回流。根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布的相關報告與媒體報道,中國書畫特別是書法,近年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由價格復蘇到價格暴漲,再到億元天價的三級跳。億元天價的書法作品如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砥柱銘》就拍出了4.368個億,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也以4.255億元成交。為什么會這樣?憑什么會這樣?這是價格泡沫,還是價值回歸?
我們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盛世中國書法價值的回歸與市場崛起是歷史的必然!將書法與瓷器相比,由于古代瓷器已經創造了市場輝煌,而書法僅僅是價值的回歸:一是書法的收藏與保管比瓷器更加困難,不僅易遭動亂毀滅,而且水火難容,加上霉變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夠保存下來的優秀作品已是鳳毛麟角,尤其顯得珍貴。二是能夠保存下來的中國書法,多出于名人之手,或政治家,或大將軍,或大文豪,而再名貴的瓷器,即便是出自官窯,也不過是工匠之手藝。作者本身的地位與影響相差太遠,以至于只聽見某某瓷器出自某某官窯,而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三是書法表達的時代特征豐富而直接,展示作者的思想與意趣更直接,書法作品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有價值,因此藝術與工藝就成為書法與瓷器的根本區別。這些是導致中國書法價格超過瓷器并迅速飆升的內在原因。
而外在原因主要是時代原因。建國后這六十年,有人把它分成分三個階段: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政治導向階段”,主要的表現是突出政治題材、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作品優劣主要取決于政治標準和領導人的政治態度,計劃經濟時代幾乎沒有市場;二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自由消費階段”,人們憑借有限的消費能力在市場中做有限的消費,亦有眼光獨到的各類企業家早早開始對藝術品的投資,他們的捷足先登,導致書法市場規模呈逐步擴大之勢;三是“資本介入階段”,近年來由于資本市場的蓬勃興起,貨幣的流動性過剩,中國投資渠道的狹小,書法市場的特殊收益,以及藝術投資基金、期貨市場、文化產權交易以及基于藝術品的各種金融產品的推波助瀾,都導致了對書法和藝術品的收藏偏好。從古代書法、近代書法到當代書法,從偉人書法、將軍書法到文人書法,不同系列的收藏各展風采,資本介入中國書法市場并掀起軒然大波就不奇怪了,而且媒體還宣稱中國藝術品“十億元時代”的即將到來。
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我們仍應保持淡定。市場有漲亦會有跌,書法家更應注重筆墨之外的功夫,即注重文化修養與內涵積淀,以弘揚民族文化精粹為己任,堅守傳統,以不變應萬變,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